分享到: | 更多 |
本报记者 王立元
“重评奖、轻评论”是一段时期以来在艺术创作领域存在的不健康现象,如何推动艺术创作生产健康发展,改变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状况,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认为,应建立艺术创作生产第三方评估机制。
“近年来,我国艺术创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对艺术生产以专家评论、评奖为主体的评估体系一直存在争议,期间我们也进行过不少探索,如改进评估评奖方法、实施‘以评带奖’等措施,但整体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如何通过机制创新,提升艺术生产评估效益,是亟须解决的课题。”郑晓幸说。
对艺术生产的评估工作机制是艺术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保证了艺术评论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促进了艺术生产的进一步打磨、成熟和提升。在高度强调文艺创作重要性的新时期,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是时机规范和改善现行艺术评估方法,引入第三方评估论证机制。“第三方评估作为一种必要而有效的外部制衡机制,在艺术创作资金投入和购买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得到越来越多重视。”郑晓幸认为,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更新我们当前的艺术评估固化设计和模式,对艺术生产的综合绩效进行检测、评估、约束和激励,及时发现和改进问题,促进艺术创作生产,提高艺术作品质量,以客观、科学的机制来真正发现和提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促使我国的艺术生产中涌现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目前的艺术生产评估工作机制存在哪些弊端?郑晓幸认为,一是评估主体身份单一,官方自我评估,虽然权威性、专业性和规范性较强,但会导致部分评估结果失真。二是从国家层面来看,还没有国家级的顶级权威评估机构。从各地方来看,艺术生产评估的职能多设在文化行政部门内部或直属单位,没有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机构。从目前进行艺术评估的主要专家构成来看,理论家和批评家资源较为稀缺,在专家委员会中所占比例还不够大;而由演职人员出身的技术型专家覆盖面还不够全,编剧、舞美、管理、营销等各类型专家较少。三是评估技术和手段落后,过去几十年,对艺术生产的评估主要依托于官方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对作品进行集中研讨与评价,并主要依托评奖分级进行反馈,既缺乏科学的评价主体组织体系,又缺乏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对评估结果的归纳、统计与分析手段也不够现代化、信息化。
郑晓幸建议制定《国家艺术评估工作指导意见》,确保第三方评估主体独立性。督促地方政府完善评估体制,建立细化的艺术生产第三方评估机制工作方案。国家应通过政府采购,加大对艺术评估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艺术评估的科研工作,大力提升现有评估的技术水平,以促进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手段更加现代化、信息化和科学化。
创新广播影视发展体系 | 2009-02-01 |
创新广播影视发展体系 | 2009-02-01 |
创新广播影视发展体系 | 2009-02-01 |
创新广播影视发展体系 | 2009-02-01 |
创新广播影视发展体系 | 2009-02-01 |
创新广播影视发展体系 | 2009-02-01 |
坚持正确创作导向,大力推动艺术创新 | 2009-02-01 |
坚持正确创作导向,大力推动艺术创新 | 2009-02-01 |
如何理解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 2009-02-01 |
在固本创新中促进文艺崛起 | 2009-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