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汉书》中邻里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
班娟 贾雪梅
//www.workercn.cn2015-03-24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汉书》,也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所撰,记载西汉一代的史实。和谐是每个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追求。《汉书》中记述历代帝王的邻里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第一,广施教化,转变民风。汉孝文帝通过规范官员的言行来影响社会风气。孝文帝任用将相“少文多质”,“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汉书·刑法志》)即要求官员少说华美之词而多做朴实之事,为人处世要宽厚,以议论他人的过失为耻。教化流行天下,改变民间陋习,使官员安于本职工作,百姓乐于从事生产。并下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汉书·文帝纪》)而“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正是和谐邻里关系的根本。孝景帝更进一步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了规制,“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患其不富,患其亡厌也。”(《汉书·景帝纪》)如果人人都能够做到不弄虚作假、逞强施暴、见利忘义贪得无厌,则追求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和政权长治久安的目标就可以实现。可见,汉代称道文景盛世,与国家高度重视邻里关系是分不开的。

  第二,官员重视,身体力行。汉代的“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常,五常为州,五州为乡”(《汉书·食货志》),有助于建立起“里有序”以彰明教化、“乡有庠”演习礼仪以示范教化,使得自邻长至乡长都有对居民监管的责任,并且把邻里的评价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因此从下士(邻长)到卿(乡长)各级官员都非常重视邻里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不仅如此,官员必须带头注重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崇尚礼仪和谐,对家庭、邻里关系的融洽起到表率作用。如《汉书·薛宣传》中载,“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官员在依法休假时,应“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壹笑相乐”,即回家陪伴妻子儿女,与邻里加强沟通交流。“吏所以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汉书·惠帝纪》),官吏的职责就是为百姓办事,能努力把事办好就会得到百姓的信赖。而要取得百姓信赖,应以取得家人和邻里信赖为先,家庭和睦、邻里融洽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官员对于家庭、邻里关系的重视并能够身体力行,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树立典范,孝悌行义。“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汉书·武帝纪》)可以看出武帝把德行置于显著地位,在百姓中推崇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为乡里“立教”,在朝廷中重用以德治国教化民众趋向正直之人为朝廷“立教”。对行孝、行义之人给予较高待遇,如“赐郡国所选有行义者涿郡韩福等五人帛,人五十匹,遣归。其务修孝弟以教乡里。”(《汉书·昭帝纪》)通过对韩福等行义之人的赏赐,在邻里中树立榜样,希望他们谨修孝悌行义作为乡里的楷模。至宣帝时更是“导民以孝,是天下顺”,在全国大力树立贤良方正典型以在百姓中形成孝悌、行义之风。“其令郡国举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汉书·宣帝纪》),通过各地举荐乡里典范,以此来影响到邻里关系,使民趋向孝悌行义。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帝王在治理国家时注重通过教化来移风易俗,各级官员重视并负责治理所辖范围的邻里关系,通过对孝悌、行义者的举荐和奖赏来引导百姓行为,这些邻里和谐思想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今天仍然体现着时代价值。

  首先,和睦邻里关系是人们的精神需求。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邻里和睦相处、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然而传统的熟人社会、世代而居形成的邻里关系,随着劳动力的流动和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弱化,在向现代的陌生人社会演进过程中,原本属于熟人关系的邻居却成了城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邻里之间能够经常性给予的日常生活帮助是居住较远的亲友所不能及的。尤其对于老年人和儿童这两个群体来说,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参与到以邻里关系为纽带的社区中,为邻里之间的互动起到重要的黏结作用。和睦的邻里关系把简单的居住地域空间联结为透着人情味的生活空间,大家守望互助,建立起相互沟通和信任关系,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产生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和睦邻里关系是家庭建设的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17日春节团拜会上,强调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每一个家庭的建设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来自邻里关系。“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蕉窗日记》),可见,家和与乡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邻里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扩展。“积极地创造出了包括亲密的亲属关系和人际联系的邻里关系”,吉登斯的这句话贴切地表达了邻里关系的本质。在我国差序格局的人情社会中,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地缘关系看,正是从邻里关系中推广出去的。“睦乃四邻”(《书·蔡仲之命》),作为古代处理邻里关系的一项道德准则,也是一个家庭注重家教、家风建设的体现。

  最后,和睦邻里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有了“家”之后才能产生邻居,邻居与“家”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作为一个“后家庭”单位,邻居是个人、家庭通向社区、国家的中枢。而“家”字在中国可以说是最有弹性的一个字。费孝通老先生对“自家人”的理解,可以包罗任何要融入自己生活范围的人物。邻居的含义也就随着“家”的伸缩而在不同层面展开,小到比邻而居,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可以称之为邻居。当前,我国把发展与邻邦国家之间进行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交流视为外交优先方向,可以看出在新的历史时期,邻里关系已经上升到国家友好合作层面。俗语说得好“好邻居赛宝”,通过加强邻里真情互动与联系,实现邻里和谐,能够化解很多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的矛盾,使社会风气朝好的方向转化。家庭和睦,邻里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建立“与邻为善”的和睦邻里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在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具体落实。

  古语有云:“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省心录》),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与家人和睦相处,邻里之间互助互让,在现代邻里关系中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