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家国情怀的文化担当
——上海市民文化节随想
毛时安
//www.workercn.cn2015-03-31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文化究其本质而言,就是为人提供一种支撑精神的健康有力的价值观。回归家庭,享受亲情,让家庭成为真善美的文化、伦理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上海市民文化节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温馨的家的形象。在当下,抓住家庭建设,不仅是文化路径的创新,更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一项大胆而富于想象的文化举措

  两年前,当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构想浮出水面时,谁也无法想象这个“一年办一次,一次办一年”的文化节将会是什么模样。应该承认,覆盖上海这座17个区县24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国际化城市,把一个全民性文化节日纵贯一年365天,实在是一个富于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城市文化构想,是一个在城市转型的历史关键时刻整体提升超大规模市民群体文化素质的宏大构想,同时也是一个有担当但不乏冒险性的前瞻构想。事实上,在城市发展史上,还很难找到一个相类似的如此广袤如此延伸的文化节庆活动。而上海这样一座有着自己悠久独特市民文化传统的现代城市,一直在期待着一项大胆而富于想象的新的文化举措。

  一座城市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作为文化标杆的精英小众文化和作为文化基座的世俗大众文化。没有标杆,城市就会失去文化引领,就会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成为迷路的羔羊。同样,没有厚实的基座,一是标杆升不高,二是即使有文化标杆也会成为孤独虚无得不到公众呼应的孤家寡人。特别是在今天,城市市民自身的文化底蕴丰厚还是浅薄,已经成为评判城市文化和城市自身久远健康发展的关键。

  激活中国式家庭文化的当代活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市民文化节释放了潜藏在千百万普通市民中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文化能量。两年来,市民文化节以9.5万项各具鲜明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牙牙学语、各行各业6000万人次的参与,其中不乏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外国居民。让广大市民拥有了充分、自豪的文化获得感。市民文化节使文化不再高高在上、不再孤芳自赏,恢复了文化应有的亲民零距离。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当年即入选年度国内十大文化新闻、上海十大新闻,次年又被评为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产生巨大良好的社会效应。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市民文化节对于家庭元素始终不渝的高度关注和倾情投入。家庭,在市民文化节里是文化的获得、受惠主体,是基本组织载体,同时是参与、创造主体。不仅给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灌注了文化的活力,同时又借助家庭这一细胞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形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上海市民文化节先后评出上海百个优秀市民阅读家庭、百个优秀市民音乐家庭。在阅读家庭的活动中,参与的家庭“晒晒我家的读书清单,瞧瞧我家的读书环境,亮亮我家的读书宝贝,听听我家的读书故事,看看我家的读书效果”。在市民文化节的各种活动里,我们不时可以看到祖孙同台歌唱,夫妻灯下读书,全家教学相长的动人情景。用创新思维,丰富有趣而充满人文情怀的方式,激活了中国文化耕读传家、诗书传家、诗礼传家的当代活力。在当下,抓住家庭建设,不仅是文化路径的创新,更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打造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语境中,中国式的家庭扮演着一个相当尴尬而耐人寻味的角色。一方面,是生命的繁衍决定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其存在不可撼动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受到社会复杂变迁和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反复冲击,甚至一度被作为戕害人性的封建糟粕,予以唾弃和批判,亲情被淡化,家庭传统伦理的精华被消解,作为历史、文化传递的实体家庭不断被解构被颠覆。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春节团拜的贺词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就要求我们发掘、征用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家文化资源,实行现代转换,整顿、挽回颓败世风,更有效地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今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在以往家庭主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以“家文化”为纲,以接地气、亲民的“有家就有故事”为主打内容,多点开花,多头并进。写家史、续家谱、议家训、树家教、传家风、说家事、赞家人、品家宴。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注重家文化的民族。家庭的文化和伦理传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千百年前的《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到近代《曾国藩家书》,再到早几年洛阳纸贵的《傅雷家书》。家文化在中华大地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有着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并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作同心圆依次展开的、既能个人实践又具世界眼光的家国情怀。市民文化节弘扬家文化就是要实现中国传统家文化的现代转换。我们要看到,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有其进步积极的作用,也有不加节制泛化后对心灵的异化,还有利益争纷引起的家庭破碎亲情撕裂。现代化会强化物质生活的丰裕感,但并不天然带来精神上的幸福指数,甚至相反造成物质诱惑、挤压带来的心灵痛楚。由此,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更有其强烈的时代意义。

  文化究其本质而言,就是为人提供一种支撑精神的健康有力的价值观。回归家庭,享受亲情,让家庭成为真善美的文化、伦理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无论天涯海角,风霜雨雪,心,总要回家。上海市民文化节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温馨的家的形象。相信上海市民文化节将为生活在这座城市千千万万普通市民大众,为生活在市场化现代化夹击下的市民心灵,开辟打造出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从而使每个人的生活更美好更充实。(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参事)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