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海岱廊道的历史变迁
朱艳
//www.workercn.cn2015-04-11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人们的印象中,青岛开埠建市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即使民国时期建立国立山东大学带来众多国学大师和新文化运动,但是,随着建国后山东大学的内迁,岛城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积淀也随之变淡,以至于现在很多人提起青岛就摇头说青岛没有文化。青岛真的没有文化吗?当然不是,如果我们不是仅仅盯着青岛老城区、只关注沿海一线,而是把视野拓展出去胸中怀有大青岛的四市六区,我们会震惊的看到大青岛的文化厚重和历史悠久,并可以清晰地看到陆、海丝绸之路在青岛的交汇与衍生。

  青岛的历史最早可以向前推到距今1—3万年前的黄岛大珠山脚下,那里发现了我国沿海首个有地层依据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黄岛大珠山遗址,说明我们的先人最晚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海岱地区文化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距今9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泰沂山北侧山前地带出现的若干群落(如后李、彭家庄、前埠下3处遗址);其中有一部分先人进入山东半岛地区,形成具有典型海洋特征的白石文化,在6000年前就与辽东半岛进行过文化交流,对今天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等也有影响。而胶州三里河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即墨北阡文化等,更进一步证明了从山东半岛诸古港口出发,循海岸水行到达辽东半岛,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航线就是最初的“海上丝绸之路”北航线。其中青岛琅琊港和烟台港因为其优良的海岸环境和地理位置而发展迅速,成为古“海上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港口,到春秋战国时期被纳入五大古海港之中(按现在的名称分别是:秦皇岛、烟台、琅琊台、绍兴和宁波),使五霸之首的齐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海王之国”。

  海岱地区原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区域概念,是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往东直达大海的我国东方区域文化专有名词。海岱文化的发展基本是沿着泰沂山脉边缘的南北两侧向四周呈放射状扩展,覆盖到山东全境(除去黄泛区),进而扩展到江苏、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和河北南部地区。但文化区的中心始终在山东,其文化也比周边地区繁荣发达,并首先进入文明。比如,海岱地区发现的史前时期城址超过15座,集中分布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省境内,其中13座分布在泰、沂山北麓,沿古济水走向呈东西一线分布一直到达今天胶东半岛的黄渤海边。如果把这些史前遗址用一根红线串起来,就会清晰地看到一条蜿蜒曲折的廊道从泰沂山脉北侧的丘陵边缘通过(我们暂且把它称为“海岱走廊”或“海岱廊道”),将海岱地区和中原地区以及其他地区连接起来。泰沂山脉北侧的廊道南靠延绵不断的山脉和丘陵,车马难行;往北20公里就有黄泛区(历史上黄河“三年两泛滥,百年一改道”,使得黄泛区内很难形成固定而长久的城池与村庄),所以,在这近20—40公里宽、一千多里长的山前冲积平原内建设大量城池和拥有大量墓葬群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海岱走廊和齐长城的走向一致,甚至很多地方交叠,所以,用齐长城这个具有明显中华文化和齐鲁文化的符号来代表和注释海岱廊道是最恰当不过了。当然,在泰沂山脉的南侧也有类似的廊道,比如桃花坪与北辛两处后李类型遗址,明显是不同文化谱系下我们的先人青睐的福地,加之汶上东贾柏、泰安大汶口、兖州小孟与王因等地的北辛文化等遗址都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说明这里有着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便利条件。把这些看上去相对独立的遗址连接起来,依然也是一条海岱地区与中原和南方交流的重要通道。

  以齐长城为界,西段主要是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东段是齐国和吴越的分界线;史书记载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之后从会稽迁都至琅琊台,经历四代90年(也有说九代230年)的建设,使得琅琊之地充满吴越文化的符号和氛围。到秦帝国时期,秦始皇为控制辽阔的国土、特别是六国旧境,便于政令军情的传达和商旅车货往来,遂摧毁所有战国时期各国在边境上修筑的关塞、堡垒和障碍物,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的9条“驰道”并“车同轨”。“海岱廊道”北线被秦始皇并入“东方道”成为他的“九大驰道”之一,海岱廊道第一次成为纳入全国联网的国道,把东方的青岛与中原连接起来,并在秦始皇五巡胶东三登琅琊的巡视活动中发挥作用。青岛地区也因地处海岱廊道南北交界的十字路口、是齐鲁文化与吴越文化交融的结合地带而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历代王朝必争的经济、军事要地。到两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东方的海岱走廊更是与西部河西走廊一起成为丝绸西去的生命通道。

  越来越多的学者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论证了黄河中下游的海岱地区是我国桑蚕丝绸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两汉之前在我国桑蚕丝绸的生产中占据着绝对中心地位。所以从齐到两汉都在海岱地区设置“三服官”(专门负责丝绸生产和销售的部门),且西汉时期在临淄设置的“三服官”,其数量几倍几十倍于另外两处“三服官”,专供皇室使用和赏赐。当然,不仅丝绸,海岱地区的海盐、瓷器、漆器、铁铜器等物资也是全国闻名,并通过海岱廊道发往内地,内地的物资也是通过海岱廊道来到山东沿海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日韩进行交往。

  应该说,海岱廊道一旦形成,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比较稳定地起着贯穿东西、连接中朝、中日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其间因黄河改道或泛滥会影响海岱廊道北侧的线路向南有所偏移,有些地方会变窄,但廊道的总体位置和方向没有变更。19世纪末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时,首选沿海岱廊道北线通过;改革开放八十年代末修建济青高速公路的时候,也是首选海岱廊道北线进行建设。今天青岛地区作为新亚欧大陆桥陆上的重要节点城市,铁、陆、航空等对外交通线依然选择海岱廊道作为连接山东半岛和内陆、中国和东北亚的主要桥梁。所以,海岱廊道不仅对青岛的历史和文化解密有着关键作用,对于我们打开视野更好的养成对青岛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更深刻的处理好中华文化与日韩文化的关系,为促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