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别把微电影拍成广告片
任飞帆
//www.workercn.cn2015-04-28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5年前,一部片长仅42分钟的故事片《老男孩》在互联网上引起轰动,也让“微电影”这一名词为人所熟知。微电影综合了传统电影和短视频的特性,具有“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特性。它成本和技术门槛不高,可以大量吸引创作人才,且题材跟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微观的角度恰恰是大电影所忽视、未经开发的,微电影的前途因此被看好。

  但几年过去了,微电影再也没能掀起大的波澜。这期间,当然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微电影作品,优酷网、土豆网和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甚至开设了专门的放映频道,也有一些“大牌”导演投入到微电影的制作当中。可惜由于缺少成熟独立的盈利模式,微电影难以保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很快被商业广告裹挟,有的作品为了赚得眼球,主动滑向低俗、庸俗和恶俗。

  广告片拍成微电影,并非绝对不可,从微电影《一触即发》的名车广告,到后来脍炙人口的“飘柔”“益达”系列,几乎就是广告片的升级。一些地方甚至运用微电影这一新的营销手段进行旅游推介,如《爱,在四川——美食篇》就以三段爱情故事娓娓道出四川各路美食。

  问题是,广告片可以讲故事,拍成“微电影”,但微电影不能都拍成广告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微电影必须有自己的本体独立性,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吃人家的嘴短”,拍摄的作品受制于广告商,在内容和产品之间,青年创作者很难有决定权,最后牺牲的还是作品的品质。商业广告的功利诉求层层加码,当微电影成为加长版的广告片,谁还会发自内心地爱上它?

  从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来看,微电影确实是培养青年电影人才的理想平台。三五个人,一台DV甚至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干起来,而且它仍然继承了电影美学的基本规律,要想做得好看,传播得广,其表现内容、艺术构思和叙事手法需要精巧讲究。通过微电影锻炼和发现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创新性强的艺术创作人才,对于票仓迅速膨胀、优秀创作人才匮乏的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力量补充。

  中国电影一直被诟病“有票房,无口碑”,这与电影人才缺口大有关系。不是观众愿意“捧臭脚”,是好导演就那么几个,好片子就那么几部。2015年,扩大海外电影引进将对国产电影造成很大冲击,留给青年导演的空间可能更少了。也许在这个时候,微电影应该多起来,为中国电影培养后续力量。

  微电影的自身出路在哪里?构建合理的盈利模式,通过微电影自身的艺术价值,拓展周边产品、版权等渠道实现生产的循环,而不是变成加长版广告。同时,也要呼吁对微电影这样的新型艺术形式,相关艺术基金能够给予更多的扶持,使它真正成为青年人才练兵的基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