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走出对“什么是传统”的认知误区
——兼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李德顺
//www.workercn.cn2015-06-01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题记:最近有客来访,让我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根据个人的理解,对被问及的问题作了回答。兹整理如下。

    “传统”是把人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连接起来的那些社会因素和方式,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

    问:长期以来,社会上对“传统”和“传统文化”有不少误解和疑惑,甚至在有的人观念里,“传统”就意味着“保守”、“落后”。那么,究竟该怎么正确理解“传统”的内涵?

    答:一说起“传统”,通俗的理解都是把它当成“过去的东西”,以为只是过去有的才叫传统。其实,这是一种在形式化操作中形成的非常肤浅的印象,是对“传统”概念的误解。中外思想家经过认真严肃的考察,曾对“传统”的本质和特征做过各种力求科学的说明。这些说明大同小异,都认为“传统”是在人们生活中形成和世代相传的思想文化内容和形式。“传统”是把人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连接起来的那些社会因素和方式。就是说,构成“传统”有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在过去或历史上(几代人以前)形成的;二是流传至今、或仍存在于现今的东西。

    也就是说,传统是指走到“现在”的“过去”,是“过去”在“现今”的存在和显现,而不是仅指过去曾实有或者人们赋予过去的东西。传统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着的。古已有之的东西,未必皆成为传统;古未有过的东西,也未必不能进入传统;对我们来说,说到底,在生活中已经死去的、在历史上湮灭了的东西,并不属于传统;只有在现实中仍然活着、并起着作用的既往存在,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传统。

    因此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什么是传统”这个问题上,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它引向复古,完全中断了对历史和发展的理解。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如果单纯用“过去”来解释传统,“弘扬传统”就会同复古和保守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这种理解方式还必然会遇到一个难题:“过去”到什么时候?从何时开始有的东西,才有资格称为传统?譬如京剧,如今被公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奇葩。但京剧的形成迄今不过二百多年,那么二百多年以前它算什么?如果当年徽班进京时,人们以“不合传统”拒之,我们还会有今天这个“国粹精华”吗?

    另一个认识误区是,有些人脱离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脱离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把文化仅仅理解成文字文章、文献典籍,于是接下来就成了“传统文化=古代文献典籍”。这就造成了一种偏差。

    只有用唯物史观来指导理解“传统”和“传统文化”,把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所想的、说的和做的一体化地加以思考,才能知道什么是我们真正的传统,什么是传统里面好的和坏的东西。所以我认为,传统就是人,我们的传统就在我们现在的人的身心举止、思想感情之中。“传统”既不等于“优秀”,也不一定意味着“保守、落后”。我们今天强调传统,意味着应该正视并理解自己的来龙去脉,尊重历史,同时要有反思和自我超越的意识,有担当精神。

    如何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实质上是我们民族自身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命运的问题

    问: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向和误区。记得您在几年前就指出:对于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去其糟粕”并不像处理“烂掉一块的苹果”那样简单。那么,究竟应如何科学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

    答: 坦率地说,“国学热”只是一种形式,我并不认为它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多少必然的联系。说到对于具体的文化“精华”和“糟粕”,究竟如何划分、如何鉴别、如何把握?这里不仅有操作的方法问题,还有更深刻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问题。我们知道,任何民族文化的传统,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在历史与现实中发挥作用的。所谓“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实体性的思维,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将“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可问题的关键是,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已经成熟了、最终定型了、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命系统,它有自己的机理结构,它在生长变化着。这使“烂苹果”之类比喻完全没有意义。

    价值性的思维,是按照价值的特点思考问题:所谓“精华”和“糟粕”,是指它们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主要不是去看它们“是什么”,而是“我们怎样对待”它。

    其一,历史上发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它们都是一定历史过程的产物,都有它的原因和条件,因此也都有自己发生、发展、消亡的逻辑。对待“存在”的事物,要按照存在的逻辑,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过程性质;对它们的历史意义,也要放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去把握,用历史本身说明它们在历史上的价值。

    其二,要把重点放在现实及其发展要求上,对于“过去已有的”东西,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是不是精华,都要以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继续进步为标准,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和选择实施。所谓“正确对待”,就是要符合今天的历史要求,适合于我们的能力和条件,有利于国家民族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其他。这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其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关键与核心,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当代中国人如何搞好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是全部问题的关键,也是最重要、最困难的环节。只有面对当代和未来的世界,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不断前进,才是真正地弘扬和批判地继承,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总之,如何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实质上不是一个如何对待外部现成对象的问题,而是我们民族自身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命运的问题。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学的态度:既要对自己的历史负责,有自爱自立的意识,敢于肯定和弘扬自己传统中一切优秀、美好的东西;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有自我批评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敢于否定和抛弃自己传统中一切落后、丑恶的东西。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