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湖南人的古代称谓与文化自信
蒋波
//www.workercn.cn2015-06-17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湖南人古代称谓中体现出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不仅是湖南社会发展的重要信念,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典型个案,值得大力弘扬

  特定区域人群的自称或他称,是一方风土人情及精神观念的反映。古代湖南人的自称或他称,比较突出、稳定的有楚人、湘人、湖南人等。

  春秋战国社会巨变,诸侯并立,大家习惯自称某诸侯国人,如秦人、赵人、楚人、燕人等。湖南当时属楚,自然也称“楚人”。而且湖南人对楚国楚文化有一种特殊的认同感,甚至到明清之际,还有部分士子以“楚人”、“楚地”自居。明清之际的周圣楷搜罗湖南古今人才,为他们做传,书名直接题为《楚宝》。这,不仅因为楚国诗人屈原曾寓居沅湘,湖南深受其“深固难徙”、“九死不悔”故土认同精神的熏染,也与楚文化在湖湘文化中的地位有关。楚人入主之前,湖南居住着蛮、濮、越等原居民,春秋楚人陆续入湘,战国已“席卷沅湘”。随之而来的是不逊色于中原文化的楚文化,湖湘文化从而有了质的飞跃:随着郡县制的推行,城市陆续出现,考古发掘的罗城、麇城、黔中城、义陵城、索县城等城址,均为明证;人们的文化素养大大提高,文献典籍在湘广泛流传,如1987年慈利县发现一批楚简,里面就有《逸周书》、《管子》、《宁越子》等书佚文。也正因为如此,楚文化向来被视为早期湖湘文化最主要的源头之一,是后世湖南人重要的历史记忆。

  秦一统天下,由于湖南远离王朝政治中心,发展较为缓慢,但湖南作为一个相对独特的地域空间,仍在逐渐形成。汉初的长沙国,为长沙地区成为后来湖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础;西晋永嘉元年(307年),统治者在此设湘州,其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南地区,因此它是以湘江流域为中心的行政区域的雏形。加之这一时期相关地理作品《湘中记》、《湘州记》、《湘川记》、《湘中山水记》等陆续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湘江流域的行政地理概念。所以南北朝之后的唐宋间,不少人称当时的湖南人为“湘人”。到了唐代,有一件事特别值得注意,即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设湖南观察使,“湖南”一名开始出现。于是也有人称湘人为“湖南人”,柳宗元描述当地习俗,就使用了这一称谓。不过,湖南观察使只是当时在湘设置的四个观察使、节度使之一,而且不久便改名,所以它与后来的“湖南”不一样,因而此时的“湖南人”概念流传并不广。真正常见“湖南人”称呼,则到了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行省一分为二,设置湖南省之后。

  与湖南古代称呼相伴随的,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如,唐代湖南人刘蜕中举,外人认为这里长期蛮荒,人才不多,因而是破天荒的事情,刘蜕反驳道:“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此后这类言行更多,如“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等等,既折射出本土精神面貌,也反映了近古湖南人对本土早期历史文化的记忆与深切认同。

  这历史认同,以及所体现出的自信、自豪,是近代、现代湖南人地域认同、故乡情节异常突出的重要渊源。如果放大了看,它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现,这一点在现代仍具有重要价值。当下,我国的社会改革、经济建设朝纵深发展,正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达成这一宏伟目标?最近,中央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而且认为“文化自信是基础”,是根脉,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保证。所谓“文化自信”,就是要立足本土,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吸取古代优秀文化与精神,服务现代化建设。湖南人古代称谓中体现出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不仅是湖南社会发展的重要信念,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典型个案,值得大力弘扬。(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历史系。本文系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湘学志”子课题“湘学源流研究”阶段性成果。)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