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开始,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文联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策划制作了纪录电影《抗战中的中国文艺》,于今年9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作为此片的总导演,这是我从事纪录片创作30年来最投入、最有激情的一次经历。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抗战可以说是全民族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万众一心的全民抗战可歌可泣、激动人心。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14年间,中国的文艺家们积极投身民族救亡运动,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舞蹈、摄影、新闻出版、民间文艺等形式,热情讴歌全民族的抗战,鞭挞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亿万中国人民一起,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民族复兴的英雄史诗。与此同时,来源于革命战争时代朴素的创作观念以及抗战时期诞生的一大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作品,更为中国现代文艺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从个人情感来讲,抗战文艺始终伴随着我的成长。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抗战时期的文艺兵,他们的抗战文艺宣传经历,早已成为我从事纪录电影创作的动力。父母曾对我回忆,当年的首长仲曦东在大会上讲道:我们有两个强有力的团,一个是我们的战斗团,另一个就是我们的“国防剧团”。参加抗战是父母一生的荣耀,作为抗战文艺战士的子女,我也为有机会在银幕上表现文艺抗战而充满自豪。
《抗战中的中国文艺》从策划、撰稿、拍摄到后期制作前后仅80天。对于一部90分钟的纪录电影来讲,时间之紧可谓前所未有。但是,我们的创作团队满怀激情,兵分6路,赴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河北、辽宁、黑龙江等十余个省市,采访了近百位老艺术家、文艺史研究专家以及艺术家的后代。其中有音乐家孙慎、诗人贺敬之、剧作家胡可、表演艺术家于蓝、版画家王琦等亲身参加抗日战争宣传的亲历者、当事人,还有舞蹈家吴晓邦的夫人盛婕、诗人田间的夫人葛文,以及作家老舍、电影家应云卫、摄影家吴印咸等文艺家的后代。最为难得的是,在我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的几十年积累中,保留了周巍峙、于敏、王昆、朱琳、张瑞芳、孟波、力群等已故文艺家生前珍贵的采访录像,一并呈现在这部影片中,让观众再次感知老艺术家们的抗战激情。
抗战中的文艺战士用自己的文艺创造和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文艺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了上海,作曲家黄自创作了《抗敌歌》并迅速传唱开来,第一首抗战歌曲应运而生。“一·二八”的炮火声传到了摄影现场,摄影师们扛着摄影机直接奔到了交火的前线,拍下了许多宝贵的镜头。作家丁玲组织西北战地服务团,她不仅写作,在延安还曾登台演出。老舍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以笔作刀枪,跟日寇做斗争。诗人田间在墙壁上涂写墙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用最朴实的语言激起中国百姓内心的抗日呼声。晋察冀摄影师石少华与战士一起上战场,奋勇杀敌……每一个人的回忆都充满了荣耀感,他们的激情也感染了创作团队。我们努力把这份感动传递到纪录片《抗战中的中国文艺》中。
当然,仅有当事人的口述并不足以表现文艺在抗战中发出的怒吼和牺牲,我们还调用现存于中央新影集团的大量有关中共党史、国史、电影史、文艺史的影像资料及文联各协会专为本片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力图把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人物口述相结合,展示中国文艺家群体在抗战中的风采和英姿。在浩繁的影像资料中,我们首次发现了一些历史细节和影像资料。如延安文艺座谈会,很多年来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吴印咸拍摄的那张合影照片,但我们非常幸运地发现了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徐特立等在座谈会期间与文艺家交谈的影像,并用在了这部电影中。另外,我们还在国内首次披露一段关于新安旅行团演出的影像资料,是由当时来华的苏联记者卡尔曼拍摄的。
纪录电影《抗战中的中国文艺》是一部“活”的抗战文艺史,也是历史在今天的回响。它让我们看到,在遭受日本侵略的14年时间里,民族危亡带给每一个中国人的伤痛和全民族的抗战留存于历史、回荡在今天。文艺、文艺工作者在这个时期与民族共存亡的牺牲、怒吼以及他们的创造,已成为中国文艺史上辉煌而悲怆的一页。“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文学艺术在大时代中诞生,在烽火硝烟的洗礼中升华。(作者为纪录电影《抗战中的中国文艺》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