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700万码洋的图书捐赠、“十大读书人物”的书情脉脉、270余场文化活动、数十位写作大咖与读者的“享读”聚会、1000家出版发行单位25万余种图书的荟萃、3天30万观众30多亿元交易额,堪称书的盛事、人的盛会。“文华三晋,书香九州”,第二十五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日前圆满结束。随着本届书博会落下帷幕,本年度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大型策展也基本宣告结束。
书博会结束了,但读书仍要继续。书展的大幕缓缓拉上了,但全民阅读的大门却敞得更开了。书展,推动并见证了全民阅读的蓬勃和热烈。它打通了写书人、卖书人和看书人之间“无形的墙”,架设起了国内与国外互识互通的桥梁,多元思想与文化碰撞交融的创意动能也得以被激荡、释放。
回望今年以来,北京图书订货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这三大国家级书展,连缀着上海书展、南国书香节、北京阅读季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书展,好戏不断、精彩纷呈,铺陈开来,就是一幅我国书展网络的格局图。在网络触角所遍及的地方,书到,书香至。
其实不仅是书展,还有更多的力量在共同托举着“书香社会”。自“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全民阅读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阅读立法工作快速启动、12个省份的实体书店得到进一步扶持、“书香校园”从娃娃抓起、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重视减量提质……全民阅读的氛围持续升温。
倡导全民阅读,就是要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习主席虽也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但仍挤时间坚持读书。他在多个场合谈自己读书,劝别人读书,也不吝晒书单。“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读书好处多,这是就个人修为而言;对一个城市而言,读书事关城市文化自觉和底蕴;对社会而言,读书关涉到发展创新力量、社会道德力量的培育和凝聚;对一个国家来说,“书香”则是软实力,是名片,也是认同,是未来。
季羡林先生曾写过一篇小文,谈“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说,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二是书籍,且以后者为主。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社会也才能进步。“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天下第一好事”需要提倡,这本身也说明一些问题。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56本,远低于法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是部分发展中国家,现状堪忧。而且随着社交媒体的勃兴,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微信、微博的段子,畅销书榜更多地被厚黑学、成功学、养生学等书籍抢占,这难免不让人担心。当阅读变得“娱乐化”“浅薄化”“功利化”,思想的抵达只能是奢望;当阅读的价值和意义被稀释和蛀空,时代应有的精神气质该拿什么形成?
更为棘手的是,在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阅读公共资源分配不足和不均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仍任重而道远。
正因如此,已有三十五年历史的书博会,每届都选择在不同省份举办,包括今年的山西在内,已浸润了二十五地书香,并且最大限度地向举办地的普通读者开放,成为出版业几大全国性展会中和读者距离最近的嘉年华。
最新最好的精品图书被摆放在家门口,众多过去遥不可及的名家大家走到身边,激发大众阅读的种子,也许就会在某一本图书被翻阅、某一场讲座被聆听时被悄然播撒,然后生根发芽,最终枝繁叶茂。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当下各种规格的书展,大家也许无须再讨论该不该办,而应深入思考如何将它们继续办强办好、办出各自的特色,使之惠及更多读者。
最是书香能致远。在本届书博会“读者大会”现场,作家王树增寄语年轻人“人生要承载在物质和精神两个轮子之上,而不要推独轮车”。不推独轮车,人生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涵养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政府要推动,公众也要积极参与;阅读本身的问题要解决,阅读以外的困境也要突破。路虽漫漫,但“上下而求索”将不会停止。
思想庸俗化是变质的起点 | 2010-01-18 |
思想庸俗化是变质的起点 | 2010-01-18 |
思想庸俗化是变质的起点 | 2010-01-18 |
思想庸俗化是变质的起点 | 2010-01-18 |
斯文不绝 诗就永在 | 2010-01-18 |
以德立身与以文润身 | 2010-01-18 |
以德立身与以文润身 | 2010-01-18 |
解读梁启超的家教传奇 | 2010-01-18 |
解读梁启超的家教传奇 | 2010-01-18 |
用序言表达独到见解 | 2010-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