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文化对于民族复兴的重大作用,他强调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党和国家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而奋斗。全面小康既包括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的显著增强,也包括制度、治理、文化等软实力的大幅提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大力弘扬和建设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行不止的强大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历史的进程和文明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繁荣和兴盛的。民族的历史越为久远、文明越为深厚,民族文化的内涵就越为丰富,积淀就越为厚重,文化软实力也就经历了越多的锤炼。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随着封建社会走向鼎盛,中华文化也达到了它的历史高峰,出现了“百家争鸣”“汉唐气象”“明清启蒙”等黄金时代,产生了以儒家为主要标志的思想文化,影响了周边民族和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等,都是举世闻名的思想家,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等,都是名垂青史的文学艺术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舍生取义的生命观,等等,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近代以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反思批判、开放吸收、创新进取中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守住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持续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革命,同时努力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自觉建设者。我们党认真总结文化建设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开创了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新的历史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文化塑造人类的精神世界,民族文化培育民族成员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熏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短暂时期的分裂,没有将中华文化碎片化,中华文化却成为重新统一的文化纽带;少数民族的入主,没有中断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华文化却由此融合了新的特质;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西学东渐,没有走向全盘西化,中华文化却打开了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窗口。习近平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同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文化蕴藏的强大精神力量的空前迸发和全面展现。一个民族的有形长城被摧毁,只要它的精神长城依然屹立,就有胜利的希望;一个民族的精神长城被销蚀,即使它的有形长城还在,也是不堪一击的。
中华文化富于创造、兼收并蓄,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实现复兴的坚实文化基础
文化的生命在于创造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这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源泉。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转折、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需要人才、需要实力、需要创新的时代,并且是产生了百家争鸣、造就了群星灿烂的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诱发了诸侯列国的变法自强,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景观,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中国古代文学,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气。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反映了国人的科技创造力及其深层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创造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在多样文化的融合中丰富发展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是在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中生长起来的,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各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又一起构成中华文化的蔚为大观。中华文化是在广阔多样的经济社会带中由各种地域文化汇聚而成的,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沿海文化与内陆文化等,随着人口迁徙、贸易往来,相互吸收、相互补充。地域文化既千姿百态,又统一于中华文化的大家族中。中华文化是在对外交往开放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完善自身的,无论是国门被打开,还是主动打开国门,都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特别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交往,比较对话以至交锋冲突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文化自信。
文化创造力是文化强国之源,一个只知照抄照搬、没有文化原创的民族,不可能在文化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创造力是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之基,只会拿来模仿,就会逐步被外来文化同化,削弱国家认同,落入文化全球化陷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正是基于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力量支持的战略考量,基于当今世界文化竞争较量格局的清醒判断。近年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等等,都表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都是在夯实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在地要求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形象的表述:“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面对西方国家的语言优势、话语优势、传媒优势、网络优势、信息优势,坚持中华文化的自立、自主、自强,是防范文化失守的根本之道,是保持中华文化在世界有影响、有地位的基本途径。为此,我们就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华彩篇章。
中华文化蓬勃发展、持续建设,是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共同奋斗的先进思想引领
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断、奔流不息,同时又在流经的河道里吸纳了不同的水源,形成了不同的走向,造就了不同的景象,由此划分为不同的游段。中华文化是历史与当代的统一。中华传统文化标志着民族文化的历史,包含着中华文化的成果,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基因。中华文化在当代没有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当代形态、最新形式和根本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文化理念注入中华文化之中,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题中应有之义,保持中华文化的当代传承;把建设中华文化与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贯通起来,发展高于其他社会形态文化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包含历史的也是指向未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也是社会主义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当代中国,不可能在中华文化之外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可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外去建设中华文化。不能把二者分离开来、对立起来,因为中华文化不等同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脱离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同一项任务、同一个过程。
十八大以来,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面对新形势,如何在利益格局分化、利益差距扩大的情况下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意志,如何在理想信念弱化、价值取向多元的情况下坚定全党全民族的共同信仰,如何在腐败现象严重、政治生态不良的情况下树立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信心,必须依靠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依靠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依靠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使中华民族保持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当前,我们又面临着这样的历史关头,呈现了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机遇。为此,我们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作者颜晓峰 单位: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 2010-08-17 |
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 2010-08-17 |
弘扬“中国精神” 打造“文化强市” | 2010-08-17 |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坐标新任务(深入学习... | 2010-08-17 |
弘扬和建设中华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 | 2010-08-17 |
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优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2010-08-17 |
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优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2010-08-17 |
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优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2010-08-17 |
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优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2010-08-17 |
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优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2010-0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