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为观众们热热闹闹地拉开新一季宫斗大戏帷幕的同时,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婚姻制度——正妻制和媵婚。剧情发展的主线就是围绕正妻与媵妾的争斗展开的。
剧中,楚威王的后宫里,莒国的公主莒姬是楚王的宠妃,她的媵妾向夫人是芈月的生母,楚威王的王后对宠妃庶子们残酷打压,是最后的胜利者。威后的女儿,楚国嫡公主芈姝远嫁秦王嬴驷成为秦惠文王后,陪嫁的媵侍是庶出公主芈月,两人从少年时的好姐妹成了殊死争斗的敌人。芈姝的另一陪嫁媵侍孟昭氏是楚国令尹昭阳的侄女。秦王宫中,樊少使是前魏后的陪嫁媵侍。
总之,这些宫中女人的关系,其背后有一张大网,就是当时的婚姻制度——正妻制和媵婚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地位差异和利益诉求。
《仪礼昏礼》记载“古者嫁女必以侄娣从,谓之媵。”先秦时期,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夫人,女方须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同时还须从另两个与女方同姓之国各请一位女子陪嫁,亦各以侄、娣相从,一共九人,只有夫人处于正妻地位,其余都属于贵妾。媵,相送,引申指陪嫁。诸侯和正妻如亡故或被休径,不可再娶,应由众妾中依次递补,此种制度称为媵妾或媵婚制度,盛行于春秋,至战国时期逐渐衰落。媵婚中,有嫡庶之分,而媵与妾也是有区别的,媵是明媒正娶的,也是出身于有身份地位的家庭,而妾的地位要卑贱得多,来源也很复杂。《芈月传》中齐国公主的女儿芈茵为了摆脱当芈姝陪嫁的命运,为了成为正妻,也是费尽了心机,由此也可看出正妻与媵的嫡庶之分对于人命运的重要性。
先秦保有原始风俗的婚姻形式除“媵妾”制外,还有“烝报”制、“赘婿”制。“烝报”制即后来的“转房”制,是指父子、叔侄、兄弟之间先后同娶一妻。“赘婿”制是男方嫁女方从妻而居的一种婚姻形式。
《芈月传》中,秦王嬴驷到郢都求娶楚国嫡公主破坏楚国与其他五国的“合纵”计划。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政治婚姻盛行,其中的一大特点是通婚范围扩大。在战国七雄中,秦与楚、齐、魏、燕、韩都有婚姻关系。通婚是强国互相制衡的一种手段。《史记·张仪列传》中载,“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秦楚两国凭借通婚来实现短暂的平衡。当然,弱国通过政治婚姻依附强国来谋求生存也是常见的。
秦以后媵逐渐被妾取代。但无论媵妾,其地位都无法与正妻相比,妾可以像物件或商品一样进行买卖、赠送、交换和赏赐。妾的地位之低在很多古书中有所表述,《礼记》曰:“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妾是买来的物品),“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自由恋爱、私奔的女子受到鄙视,没有资格做正妻)。妻曰娶,妾曰纳,妻子要经过“六礼”迎娶而妾只需接受进入卧室即可。
彰显性别正义的婚姻法解释 | 2012-03-14 |
运动式法制的反思 | 2012-03-14 |
中世纪修道文学对爱情和婚姻伦理的反思 | 2012-03-14 |
商周时期的异族婚姻 | 2012-03-14 |
中国民族学:国际学界的重要力量 | 2012-03-14 |
中国民族学:国际学界的重要力量 | 2012-03-14 |
中国民族学:国际学界的重要力量 | 2012-03-14 |
中国民族学:国际学界的重要力量 | 2012-03-14 |
中国民族学:国际学界的重要力量 | 2012-03-14 |
中国民族学:国际学界的重要力量 | 2012-0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