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宣传文化系统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论述,应从内容、业态、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文化改革创新,用创新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突出内容创新,创作生产更多精品力作
精品力作是一个地方的“精神视窗”,体现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用创新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应突出内容创新,认真抓好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打造一大批弘扬中国精神,具有中国风骨、地方风格、时代风尚的精品力作。
弘扬中国精神。把握中华文化、地方文化的精髓,以此作为创新的源泉,运用富有民族特色的元素符号、形式样式,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先行地,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改革先锋和商界能人等,这些都是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的重要资源和素材。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多题材反映现实社会、多方位表达时代进步、多角度观照当下生活。
增强原创能力。原创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发动机”,原创能力不足往往导致优秀文化作品匮乏,制约文化繁荣发展。应引导鼓励文化工作者克服浮躁情绪和跟风逐利倾向,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寻找创作源泉、激发创作灵感、打造精品力作。抓好源头、抓好剧本,搭建“剧本超市”,加强对文学、电影、电视剧等创作基础环节的扶持力度,实施好电影、电视剧、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发挥文艺评论的引领作用,推介名家名作,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加强文化热点的引导和文化新现象的评析。培育有利于原创的创作环境,提倡个性化的艺术创作,推出更多富有创意的作品。
提高组织程度。重大主题和题材作品的创作生产,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集中力量和资源强力推进。要抓好精品创作生产的项目规划,分门别类做好专项设计,积累优秀选题,形成“策划一批、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制定电影、电视剧等创作生产重点选题规划,组织创作生产体现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作品。完善精品创作生产运行机制,构建精品投入产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探索建立重点文化项目创作生产签约、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
注重集成创新。进一步转变观念,消除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隔阂,打通艺术与技术之间的障碍,促进不同艺术形式、不同创作手法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立足自我、博采众长,既注重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又注重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进文艺“大融合”,如动漫与音乐、刺绣工艺与美术、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等。推动文化产品出新开新,打造丰盛的文化大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推动业态创新,抢抓文化产业发展先机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动漫等不断涌现,民营文化工作室等新的文艺组织层出不穷,网络作家、独立演员歌手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这要求我们努力推动文化业态创新,抢抓文化产业发展先机。
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网络企业参与网络文化内容产品的生产经营。积极发展网络视频、移动电视、动漫网游、网络社区、在线音乐、无线音乐、数字出版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建立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创意产业基地。搭建网络文化发展平台,开展微电影大赛、微影视作品文化交流等活动,促进网络视听节目媒体资源融合发展。利用网络推介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微商、文化电商,支持文化产业从业者通过微信等工具和形式开展文化产品与服务交易,通过互联网创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质量。广东省是网络大省,截至2015年底,登记备案的网站达67万多家,并以月均近万家的速度增长;网民7076万多人,手机网民6353万余人。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已成为繁荣发展地方文化的重大课题。我们要大力实施“互联网+文化”行动,形成文化发展优势。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数字等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增强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创作生产上中下游互动的文化创新体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科技提升文化产品生产力,运用科技手段建设和共享文化资源数据库、素材库、信息库。建立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高水平规划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一批优势文化产业集群。
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产品只有形成品牌效应,才能在全国甚至全球叫得响。要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强、前景好的文化企业,尤其是新兴领域的龙头企业;像打造现代产业500强一样,打造若干在全国有强大竞争力、影响力的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增强文化竞争力,巩固现有文化产业优势。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促进文化+网络、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商业、文化+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文化繁荣发展活力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激发文化繁荣发展活力,关键是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广东省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必须抓住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发展活力不足、经营状况不好的国有文化单位,要针对不同情况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整合资源、集聚要素,深化财务、税收、社会保障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扶优扶强”战略,选择一批实力强、前景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盘活国有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在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中能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国有文化企业“旗舰”和“航母”。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建立理事会,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和服务效能。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场化、产业化的文化产品运营模式。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除了质量过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营销手段先进。要调动一切手段、办法、资源,使文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有机衔接,形成先进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营销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和现代文化流通体系,发展文化中介、文化经营行业,健全文化会展平台、产权交易平台,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改变用计划经济思维管文化、办文化的方式,完善市场化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企业主动占领文化市场,想方设法开发和占领国际文化市场,推动文化走出去。
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巩固国有文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促进文化建设资本多元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为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广东省经济总量全国第一、民营资本发达,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推动文化创新发展需要大批创新人才。应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一批文化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大军”。
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文化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青年文化英才工程,发掘培养各艺术门类和流派的带头人,集中力量抓好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支持文化人才加强学习,鼓励和支持他们接受多种形式的教育。开展文化人才“一荐一”活动,以老带新,推动中青年优秀文化人才成长。资助扶持中青年优秀文化人才开展创作研究、承担重点项目、参加重大活动,为他们扩大对外交流创造条件,全方位支持中青年文化人才创业创新。
加大高端和紧缺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文化创新、经营人才尤其是高端和紧缺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用足用好现有人才政策,用全国乃至全球视野吸纳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采取灵活多样的引进方式,必要时采取客座、签约等形式“软性”引进智力。改善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文化人才档次,壮大其整体实力。
加大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力度。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人。制定完善文化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优秀文化人才的奖励力度,调动人才创新创作的积极性。完善文化人才评价标准和办法,对优秀文化人才要大胆使用,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发其发展潜力,使各方面的文化人才都能才尽其用、脱颖而出。(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