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孔子理想中的官吏,必须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或许身处逆境,仍不改初衷。这就是陆游说的“位卑未敢忘忧国。”
孔子说:“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礼记·儒行》)
意谓不论何时,都忘不了百姓的苦难,儒者的忧思就是这个样子。
孔子一生,为了建立一个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拯救民众脱离于苦海,他的思考,他的行动,不曾停歇。这段话,体现了他厚生济世的思想。
在周游列国途中,既有好心人劝孔子知难而退的,但更多的是受到的冷言讥讽。在从叶国返回蔡国时,因遇到一条河,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孔子便让子路去打听。遇到长沮、桀溺两人在耕地,当他俩知道子路是孔子的门徒后,长沮说:他(指孔子)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有意刁难。桀溺则劝子路改弦易辙,说:“天下无道,谁也改变不了,与其跟着像孔子那样的儒士,还不如跟着像我这样的隐士哩!”
子路把这个话告诉了孔子,他感慨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意谓我们总不能与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我们不是老百姓的同路人又是谁的同路人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才不会改变它呢。
孔子的心,总是关系着百姓。他在讲到执法问题时说:“古之听民者,察贫穷,哀孤独矜寡,宥老幼不肖无告,有过必赦,小过勿增,大罪勿累。”(《尚书大传·周传》)意谓古时审理百姓的人,体察贫苦之情,哀怜单身者和鳏夫寡妇,宽免年老年幼者、蠢人和举目无告的人,这些人有过失必定赦免,小过不夸大,大罪不株连别人。
后来的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明确提出君王要“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的思想。
当年彭德怀元帅访贫时怒斥一先富的公社干部说:“老百姓穷得连裤子都没有穿的了,你却在镇上住大瓦房,你能住得安心?”还说,“浮夸风、虚假风害死人呀!公社里还有这样穷苦的老百姓,你这个当官的倒先富起来了!”
彭德怀的批评,体现的正是“犹将不忘百姓之病”的精神。
郭沫若认为,孔子的思想中包含着“以人民为本位”的精华。他说:“孔子的基本立场是顺应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说“他是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方面的,他很想积极地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增进人民的幸福。”
王安石在其《登飞来峰》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孔子正是站在了一个关爱天下百姓的制高点上,对自己、对弟子、对为政者提出了“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要求。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吧!(作者系中华孔子学会会员、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