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方言是安放你文化心灵的故乡
谢宗贵
//www.workercn.cn2016-03-11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担心的是,多少年后,那些承载着厚重文化的美丽方言,会逐渐消失。”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呼吁对方言立法保护,建立方言博物馆。

  李礼辉代表的老家是福建莆田,逢年过节,常常回老家,住在城区的亲朋好友总爱跟他说普通话,说莆仙话的,反倒是常年在外的他。更让他意外的是,很多年轻人不怎么会说本地话,只会一些简单的用语。由此引发他的深思,并专门调查了闽、粤、徽、湘、吴等方言区,发现城市年轻一代方言退化迹象明显,若不及时纠正,方言将会渐渐消失。为此他提交了一份颇接地气的建议。

  这份建议所触及的现象,确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就我个人来说,说起方言,心中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当年从家乡来到城市念大学,最先遇到的就是语言之囧,一开口说话,人家就用怪怪的眼光打量着你。同学间,也总爱用各种各样“地瓜腔”式的普通话,互相调侃搞笑,常常闹得不欢而散。那些不会讲方言的家伙,说起话来总有一派天然的优越感。所以我当年上大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学普通话,从a、o、e发音开始,试图改变自己那怪腔怪调的普通话。

  很长一段时间,在很多人眼里,方言就是一种地瓜味十足的土话,潜台词是落后、不开化,说话的人不是乡下人,就是小地方来的。当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莫名演化成城乡之间的差距时,歧视与被歧视自是难免。这应该也是那么多人不爱讲方言,甚至也不愿意下一代人学讲方言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福建是个多方言的省份,隔一个山头说一种话,当然夸张了些,但方言种类之多、独立性之强,则是一种事实,较大程度上妨碍了地区之间的开放交流。也因为如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员流动与迁徙的增多,普通话的广泛使用势所必然。但这不能以抛弃方言为代价,也不可以在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之间,人为画出界限,评出优劣,进而产生不应有的语言歧视。

  其实呢,语言不过是交流的符号,只有使用范围大小与使用人群多寡之别,并无优劣之分。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方言已传承千年,尽管腔调各异,却都承载着每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意蕴,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正是语言上这种丰富多样的“南腔北调”,给每一个地域的族群打上鲜明的文化标签。透过这些文化标签,可以了解某个地域的人群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积累的文化信息,获知某一族群迁徙的历史轨迹。每一种方言的形成与演变,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文化“脸谱”。重视保护好方言,使之代代相传,丰富多样的文化方能得以传承。但在较长一段时间,人们忽视了方言的真正价值,片面放大方言难以大范围交流的一面,甚至视之为落后保守的东西。在家不讲方言,学校不教方言,职场不讲方言也成潜规则。尤其是不少年轻人,都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讲这国那国的语言,却不懂也不会讲方言,确实令人错愕。

  知名作家王蒙对维吾尔语异常倾心迷恋,曾经作了精彩的描述,认为“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王蒙以作家的情怀与感性表达,道出了语言的文化价值。对方言,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份深刻的见识,也当秉持这样的热情。

  一种语言的消失,意味着相对应的整个文明的湮灭。方言是安放你文化心灵的故乡,因此方言也叫“家乡话”。不会讲方言,安知何处是家乡?所以,重视方言的普及教育也好,对方言进行立法保护也罢,或是建立方言博物馆,都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文明的延续,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成为文化上无根的人。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