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长安,传统节日的破晓地
韩养民
//www.workercn.cn2016-04-12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节日文化是一定时代人们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反映,是人类生活的“活化石”,也是牵动人心最多、闪现民族智慧、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是社会粘合剂。然而当我们探幽溯远,考其源流时,发现迄今为止,前人没有为我们留下令人满意的文字记录,仅在一些史书中有只言片语。绝大部分节俗起源的证据都已陈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再也见不到先民的生活哑剧,听不到他们唱的歌,看不见他们跳的舞,许多史家常常苦于史料贫乏,望而却步。节日的起源依旧隐藏在浓浓的历史迷雾中,拨不开,理还乱。

  近年,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重视,考古学家的新发现,民俗学家的社会调查,为我们探索节日起源开拓了新视野。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学者们跳出前人藩篱,从多角度对节日文化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这不仅体现在以传统的研究方法把节日文化从正史、野史到文人笔记小说的历史堆积中梳理了出来,出现一系列超越前人的成果,而且还表现在引入现代研究方法,对节日文化之源及其发展过程作了较为有益的探索。

  李颖科同志主编的《节日长安》丛书对传统节日发祥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首创性地提出了传统节日源于长安之说。节日文化是社会群体或地域间人们相沿成俗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古代文化中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不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而是要与一定区域的社会文明,如天文、历法、数学、原始宗教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时代,不可能形成节日,这是人所共知之事。夏、商时代,文化之谜重重。及至周人建都镐京,周公制礼,把原始崇拜,祭祀鬼神之俗披上“礼”的合法外衣。“礼”是约束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准则。汉朝人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也就是说礼是原始宗教信仰。金文“礼”字,左边是神,右边是行礼之器。显然,礼有浓厚的宗教性特征。节日文化与周文化结缘,尊祖敬祖、行春仪、祭春社、岁终祭百神(腊月)等节日习俗终于在周人的宗教信仰中孕育、萌芽。今日学者探讨古代节日起源时,如尊祖祭祖等大量的材料都要从《周礼》、《礼记》中撷取。古代节日植根于深厚的周文化土壤里。镐京自然成为传统节日的破晓地。

  节日文化的长河流入汉代,闪现出一道与西周时代大不相同的文化事象。首先是《太初历》的出现,汉武帝采纳司马迁等人的建议改定历法,司马迁、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受命制订新历,以正月(建寅孟春之月)为岁首,改元丰七年为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首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上一次重大改革,也为研究节庆文化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和时间坐标。于是春节以正月为岁首,春节里有了驱傩、祭祖、祭神,削桃木梗,制神荼、郁垒两形象于门上(门神雏形)、官吏行朝贺礼、庶民用火烤竹使其爆烈发声,驱山鬼,迎新年等一系列喜庆活动;正月十五日隆重祭太乙神(亦称“泰一神”、“泰一”、“太一”或“太乙”)而形成张灯结彩之俗;上巳节祓禊,清明节扫墓、七夕节乞巧、中秋节拜月、节日间的皮影戏……一个又一个节日习俗兴于长安且为社会群体认同。如果说西周时代是节日习俗的萌芽期,那么,汉代承先启后,为节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历史进入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经济的发达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极好的条件。盛唐之音,中唐之韵,汇成了一首诸调并见丰富和谐的交响曲。当此之时,备受社会关注的节日风俗亦进入划时代的转变时期,节日从昔日禁忌、驱傩、祓禊、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脱离出来,转变为娱乐型,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且向奢侈享乐方向发展。

  在元旦,爆竹不再是驱鬼的手段,噼噼啪啪的响声已象征着欢乐与热烈。“驱傩”转化成街头演出的小戏,庄严神秘的仪式变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元宵节祭神的灯火变成了人们游观的花灯,上巳节祓禊为踏青所替代。中秋节由拜月变成了赏月、又增添了食月饼习俗;重阳节已成了赏菊盛会,每逢佳节“游乐城观”、“仕女如云”的记载在唐代人的诗赋中比比皆是。

  节日变得欢乐愉快,风俗生活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大量的体育娱乐活动出现在唐人的节日里。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打马球、拔河、射箭、走马、游猎、斗百草……形式多样。不同季节、不同节日的活动内容也各异。尽管早在魏晋南北朝时,许多节日风俗已向娱乐型转变,一些体育娱乐活动也在节日出现,但远不及唐代变得这样彻底,这样普遍,尤其是节日观念上的转变。唐代有关节日的神话故事,也不再是那么狰狞可怖,而变得生动滑稽,浪漫而又富有诗情画意。唐玄宗偕道士游广寒宫,月宫桂下,闲姝成群,歌舞迷人。魏晋时织女还被视为好吃懒做而被惩罚之人,唐代以后,她已成了真善美的化身。至于凶神恶煞的捉鬼门神,先由钟馗道士取代,后又转让给秦叔宝、尉迟敬德二位将军。繁荣的社会经济带来了轻松愉快的节日风俗,反映出唐代人民丰富的生活情趣。

  节日文化源于长安,萌芽于西周,定型于汉,盛行于唐(中秋节定型于唐,盛于宋)。优秀的节日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唐长安的节日文化不再为长安人所有,也不是长安人的专利,而是随着汉文化的远播,超越地域、民族、国界,东传韩国、日本,南播东南亚。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长安节日文化有闪光的一页。

  今日读长安节庆文化,如同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奇光异彩,愈读愈感到意蕴无穷,它如同一道精神大餐,滋养、愉悦了一代又一代国人。(作者系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