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清隽之美
王鹤
//www.workercn.cn2016-05-27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更多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以散文和小说创作让世人注目。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小说代表作《洗澡》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谨编发此文向这位世纪文化人致敬。

  ——编者

  很多人知道杨绛是因为钱钟书。然而,一旦他们熟悉了杨绛,就会知道,单独来看杨绛,她依然是值得喜爱、尊敬与仰视的。杨绛被更多读者熟悉,是她进入晚年之后,岁月的积淀赋予她深厚又和婉的智慧光华,像下午四五点钟的阳光,绚丽、柔美、暖和,却毫不刺目。

  剧作家杨绛曾在上世纪40年代享誉沪上,作为翻译家的杨绛,也一直有很高声望。上世纪50年代,有人曾问朱光潜,中国谁的翻译最好?朱光潜说:就散文(小说)翻译而言,“杨绛最好”。杨绛原本翻译、研究英法文学,1958年接受《堂吉诃德》的翻译任务时,为了避开转译的缺陷,已47岁的她毅然开始自学西班牙文,两年后开始翻译。她的译文,字字推敲又流畅从容。50年代起,杨绛停止创作多年,“文革”结束后才重新提笔,较之从前,更有行云流水的浑成、天然。她的《干校六记》哀而不怨,言简意深,没有像当时许多追述“文革”苦难的文字那么痛哭流涕,悲凉中不乏诙谐,有清淡隽永的回味;《杂写与杂忆》追忆亲人故旧,涉及不同阶层的各色人等。

  1997年、1998年,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孑然一身的杨绛引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来表达无尽的伤恸。杨绛曾经说,他们一家三口是不寻常的遇合,《我们仨》是伤逝、悼亡之作,却绝无呼天抢地,写得收敛、节制,但藏在底子里的沉痛、悲切,却感人至深。

  1987年底定稿的《洗澡》,跟《围城》一样勾勒了知识分子群像,讲述知识分子们在一个特定时段的遭遇。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广大知识分子经历了第一次思想改造,运动中这一组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是形形色色的:一方面,清者自清,他们自有本色丝帛一般的素净、纯洁;另一方面,藏污纳垢者的庸俗算计,溜须拍马,偷奸耍滑,怪相也是五花八门。像书里的余楠、施妮娜等人,虽然都不是大奸大邪的恶人,却也实在有令人掩鼻的龌龊或滑稽荒唐的丑态。那些灵魂的尘埃、污渍,当然是需要拂拭、洗涤的。问题是,人的自我净化,需得源自个人的自觉自愿,自悟自省,大张旗鼓的政治运动在这里却是无法奏效的。在大会上呼几句慷慨激昂的口号,说些冠冕堂皇的官话,根本于事无补,还恰好是表里不一的双面人最擅长的表演呢。

  《洗澡》里正派人当然也不少,男女主角许彦成、姚宓真是一对可人儿,他们倒不是全然缺乏洞悉人情世故的聪敏,只不过天性纯良、清高,只一门心思潜心于读书,但求业精于勤,术臻于专,胸中自有分辨清浊、高下的绳墨,不屑于同流合污。因而在人人竭力挣足表现、急于早日过关的政治狂热中,他俩不说违心之话,不行卑下之事,一举一动都别有一番厚道、雅正。

  《洗澡》有对世相的活泼描摹,也有机趣的讽喻。杨绛看得透人性的缺陷与局限,她的温婉风格却让她下笔敦厚,淡定中寄寓幽默,绝无刀锋闪烁的犀利冷酷。许彦成、姚宓是读者最倾心喜欢的人儿,也无疑是杨绛最偏爱的角色,从他俩身上,看得到杨绛对“人”的定义。

  还记得很多年前读 《钱钟书与杨绛》(孔庆茂著),封面用了一张他俩上世纪30年代在牛津的合影,当时有位好友一见了就连连赞叹,“惊为天人”。我明白她的意思——两位先生的形貌举止都有一种清隽的美,但他们从来不是靠“美貌超群”享誉文坛的人——她惊叹的是他们那种罕见的风度。真的,在现在的知识分子身上,你很难再找到那种清朗、俊逸、静穆的气质。后来,《我们仨》也收有这张照片,杨绛先生回忆,那是1936年冬,钱钟书先生的堂弟钱钟韩到牛津小住时,在牛津大学公园的桥下为他俩拍摄的。

  终其一生,钱钟书和杨绛都保持了超然物外、宠辱不惊的风度。无论是沦陷上海的困厄时期,是流放干校的黯淡岁月,还是钱钟书任 “毛选”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风光”时刻,或《围城》畅销、“钱学”兴盛后声名大噪的日子,他们都始终如一地沉迷于自己的至爱:读书、著述、翻译。他们代表了某种生活方式的理想境界:怡然自得于书斋,洁身自好,于文化有所建树;一家人趣味相投、相知相亲、相濡以沫。杨绛夫妇自奉甚俭,却捐出他们的版税,在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

  跟他们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杨绛夫妇也饱尝战乱的动荡、亲人的离散,以及历次政治运动的惊险。当然,还有造化弄人,晚年惨逢女儿身患绝症,白发人凄凉送走黑发人。

  人生实难,有那么多人力所无法掌控的灾祸、挫折与无常。然而,我们可以说,在个人所能把握的范围内,杨绛的一生可圈可点。读者对喜欢的作家,总是忍不住将满腹热情延伸到作品之外,探究时的心情却往往惴惴然:既害怕作家的为人与为文之间,落差太大;又担心那些锦绣文字的背后,有一个凋敝、凄寒的身世。好在,杨绛满足了人们对圆满的想象与希冀。这,也是她赢得广泛的敬与爱的重要原因吧。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