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努力开创文化产业工作新局面
本报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6-07-01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在建党95周年前夕,文化部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关键节点上,文化部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主管部门召开的重要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会议在总结“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强化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研判形势,锚定瓶颈性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和路径,坚定了实现文化产业在“十三五”期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是一次统一思想的研讨会、迈向新阶段的动员会、明确新任务的部署会。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3.82%,且增速一直高于同期GDP增速。就发展趋势而言,文化产业在“十三五”末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希望很大。

  支柱性产业作为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战略性目标,绝不仅指5%这个定量目标,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综合多元的目标体系。正如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讲话中所指出的:“十八大明确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因此,这就要求文化产业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抓住又一次极为有利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期。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就意味着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虽然历经多年发展,但文化产业毕竟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产业门类,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科学的规划付之阙如等都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因此,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工作,以及“十三五”文化产业专项规划的制定,都是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意味着要更好地把握好政府角色定位。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履行好引导和监管调控职能,厘清市场与政府作用的边界,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尊重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和企业的活力,使文化产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发展起来。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意味着要有更高的文化生产力。尽管文化产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且已成为汇聚资本、技术、人才等多种生产要素的热点产业。但客观地说,我国当前的文化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其主要表现是文化内容的生产效率不高,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够丰富。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强化创新意识,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在供需两端发力,推动要素整合能力,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新动能、新业态、新高地,并最终整体提高文化生产力。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意味着要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的工作基础。总体来看,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公共服务、数据统计、内部建设等基础性工作还很薄弱,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科学、有效、及时的文化产业数据统计制度是文化产业基础工作的重大薄弱环节。这些基础性工作都必须在“十三五”期间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意味着文化产业必须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对于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抓住“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和扩大文化消费,优化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推动融合发展,应该成为推动文化产业成长为支柱性产业的突破口。

  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更加积极进取、主动作为。从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工作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综合经济部门“顾不上”、文化部门“跟不上”的现象,这就要求各地文化部门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加强对本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把握,特别是要掌握好、利用好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打通“最后一公里”,努力争取各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文化产业能否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取决于所有文化人的担当、胸怀和努力,只有坚定信念,并肩而行,方能抓住新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使文化产业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