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陆续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通过学习,深感习总书记重要论述特别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和营养,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漫溯世界历史长廊,饱览中华文明画卷,我们发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历史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它是孕育梦想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谁占据了文化的发展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涵养出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断进步、走向繁荣的有力支撑,是发展先进文化、传承民族基因的精神之根,是助推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系列讲话中,从国家的文化意志层面、从政策和决策层面对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极好的诠释与说明。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强调了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这种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的思想观点,是我党历代领导人中第一次提出,它无疑体现了我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意义的新认识。这些论述昭示我们:在顶层文化设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已被视作国家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特别是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展示出的前所未有的主动性、能动性,对国人从当前过分追求物质功利向信仰高尚文化过渡产生了积极引领作用。如何让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被世界所了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
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
2014年9月24日,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总书记在与青年代表座谈、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院士大会等多个场合引用了《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经典名句,强调创新的持久性和连续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但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结合新态势、新情况,我们应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过去,承载现在,昭示未来,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植根于厚重的文化积淀之中。
保持扬弃,选择继承。“扬弃”是指在经过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摒弃。2013年8月19日,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013年11月26日,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也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等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针对文化继承而言,我们也应坚持“择善而从,不善而改”的态度,坚决反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
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尊重传统不能食古不化,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更不能作茧自缚,应杜绝文化复古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明指向,就是立足于实践,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转化再造、丰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继承传统文化应以服务当今社会为导向。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实践、日常行为中去,并以传统文化为当下社会提供借鉴。习总书记引用古文,从来都不是简单套用,而是紧密联系实际,用来说明现实问题。领导干部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一个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有中国气派、中国传统、中国精神的现代领导者。
因时制宜,与时俱进。鲁迅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代互动,与世界互动,与实践互动,寻求新突破、新跨越、新发展。融入强国梦想的时代要求,植根于生动的实践、健康的生活之中,不断催生与伟大事业相适应的时代风尚,与大国崛起相适应的民族风范,牢固根基,补充血脉,汲取营养。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特色,浇灌传统营养,汇聚时代元素,使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时代精神相一致,互为滋养,相融共生,与时俱进,同步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彰显经久不衰的磅礴力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广泛吸纳人类文明的其他优秀成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2014年,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我们的发展是一种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坚持“和而不同”的和平崛起道路,能否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能否打破“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西方话语偏见,能否发出和传播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能否为人类文明做出我们的独特贡献,需要我们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决不能在国际比较和国际传播中数典忘祖、照抄照搬、削足适履。
始终坚持“为我所用”,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融会贯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始终坚持发声有力,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搭建展示平台,拓宽交流互鉴渠道,推介中华文化,扩大对外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让各国人民感知实现中国梦的脉动,见证大国崛起的脚步,共同推动地球村成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舞台,汇聚中国智慧,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饱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是我们党新时期发出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员令。我们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总书记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职责,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青海篇章。(作者为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