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为主流价值增添“触点”
刘歌
//www.workercn.cn2016-07-07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找到了文化产品、社会价值和观众感受的契合点,才有可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才能走近个人、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把书“翻译”成动画版,在网络平台和手机客户端同步推送……最近,《习近平用典》政论微视频第一季正式上线播出,吸引了众多网友点击观看、分享评论。

  微视频每集不到4分钟,以精美的画面、流畅的叙事,介绍典故出处、解读现实意义,这让很多观众感慨,“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传递治理理念,弘扬传统文化,这样的形式可谓“既有意义,也有意思”。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其中的治理思想,也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养分,被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擅长“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信手拈来的用典,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风格。这也给我们启示,可以用更鲜活的形态、更贴近的形式,来表达思想、传递价值。

  “观众叫好,才是真的好”,正如一位动画设计专业人士所言,优质的文化内容从不缺乏市场。相声演员讲究“寓教于乐”,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文化产品:想影响人,先得吸引人。有人统计,在很多国家,超过80%的动漫产品的目标受众是成年人。的确,很多人更习惯于在“平视”中,思考深刻哲理,获得人生感悟。《习近平用典》这样的“政论微视频”,正是希望以轻松的形式,让总书记引用过的典故、阐释过的道理“入脑入心”。

  目前,我们仍有不少文化产品,重说教灌输,轻互动沟通,让人不想看、不爱听,自然也难以取得效果。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主流价值找到“传播载体”“沟通符号”,还需要进一步努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那些能滋养心灵、充实精神的主流价值传出去,在与时代、与社会的对接中,实现与人心的对话。

  女主人留下阳台的灯光,给楼下两个吃夜宵的清洁工“借亮”。不到1分钟的电视公益广告《一盏灯》,曾感动无数人。再简单不过的剧情,为何如此温暖人心?最关键的还是找到了文化产品、社会价值和观众感受的契合点。我们正需发现更多这样的“触点”,找到合适的表达“出口”,如此才有可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才能走近个人、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5000多年悠久历史中汲取思想养分,从960多万平方公里上发现生动故事,以更鲜活的形态、更贴近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我们就一定能有更大的自信,为文化发展、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