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忠肝如铁石 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于谦与袁崇焕的人生境界及官德思想(上)
阎崇年
//www.workercn.cn2016-07-18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更多

  

阎崇年,山东蓬莱人,著名历史学家,研究清史、满学,兼及北京史。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先后担任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名誉馆长,北京东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组成员。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并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宫》等系列。近年出版25卷本《阎崇年集》、120万字《清朝开国史》和《袁崇焕传》《康熙帝大传》《阎崇年自选集》等。(吴军 图)

  学习宣传古代清官廉吏的道德风范,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真正做到一心为公、一切为实、一身正气、对党忠诚,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此,北京市东城区纪委与东城区文化委共同将位于东城的文天祥祠、于谦祠、袁崇焕祠打造为北京市官德教育基地。在文天祥诞辰780周年的纪念日,东城区纪委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遵规守纪 树德立行”主题官德教育,并邀请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作专题讲座。本文由本报记者杨海龙根据讲座录音整理,阎崇年先生审读了全文,并授权刊发。

  ——编者按

  立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三位先贤都是好学力行、知行合一的典范,因为志向远大所以勤学苦读,因为勤学苦读,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志向抱负。

  文天祥家境出身比较优裕,但是他自幼刻苦读书,而且极其的聪明。文天祥20岁就考中进士了,中国历史上能在20岁前考中进士的人是很少的。文天祥这次考试正好宋理宗赵昀亲临考场,也可以说由他亲自主持。这次考试是考对策,就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对策。文天祥做了一篇论文,题目叫“法天不息”,中心意思就是诠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史书记载说他没有草稿,洋洋万言,一挥而就。一气呵成,一字不改,那个思路得多清晰。当时的主考官叫王应麟,是非常有学问的人,看了这个卷子以后就有一个评价,说“古谊若龟鉴”,是说可作为皇帝的镜鉴,还有五个字,“忠肝如铁石”,就是说文天祥对朝廷的忠诚像铁石一般坚硬。宋理宗看了这个卷子之后非常感动,钦点文天祥第一名状元,同科取了601名进士,榜首就是文天祥。

  文天祥很爱读书,考上状元以后照样读书,没有说我功成名就,就不学习了。大家可以看一下《宋史·文天祥传》,文天祥走哪儿都带着文房四宝,骑着马突然想起一首诗,马上取出笔就写这首诗。一年到头,行军也好,骑马也好,走路也好,坐船也好,文房四宝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写文章,随时随地作批注,一直到死,书笔不离身,所以文天祥的著作有好多,我就不一个一个说了,有一些都流传下来了。

  文天祥不仅勤学还立志。他是江西人,少年立志,学欧阳修。他见学宫祠里挂有欧阳修像,决心以欧阳修为榜样,立志说:“殁不俎豆其间,非大夫也。”我死后如能不像欧阳修那样受到学宫祭祀,就不是大丈夫。他从小立下大志向,为国家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文天祥之所以成为文天祥的一个关键。他的志向最终得以实现,现在文天祥像就立在学宫(府学胡同小学)的文天祥祠里,受到世世代代的祭祀。

  于谦同样是勤奋学习立下大志。于谦是浙江杭州钱塘(今杭州)人。第一次科举没考中,回到老家,在山里建一个茅草房,闭门刻苦磨练三年,有诗云:“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后来,于谦24岁考中进士,比文天祥晚了四年,也还算早。于谦上学时,立下大志,最崇拜文山(文天祥的号)。在其座侧,悬挂文天祥画像,走哪儿,就挂到哪儿,数十年如一日,不离左右,直到死去。并作88字赞辞:“呜呼文山,遭宋之季。……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再向南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我解释几句,宁正而毙,我宁可站着死,也不苟延残喘生。向南拜文天祥,我将来要像文天祥那样含笑九泉。观看他的遗像,我将学习他的清风凛然正气。于谦以文天祥为榜样,立志学文天祥;文天祥以欧阳修为榜样,立志学欧阳修。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文天祥影响到了于谦,而于谦的志向和文天祥是一脉相承的,这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一个典型。

  袁崇焕第一次考进士没中,第二次考进士也没中,37岁中进士,也不算晚。袁崇焕曾赋诗立志,誓死报国。“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我奋斗,我征战,不是为了封侯拜相,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让国家得到安宁,洗刷被侵略的耻辱。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三位先贤都有一个共通特点,就是终生勤奋读书,立下一个大志,而这个志向一直到死,始终不变。

  于谦上班的时候经常晚上不回家,就住在办公的地方,在里面支个床,白天晚上都在办公室。因为当时打仗,军报太多,天天要处理,没有时间回家,基本上都在办公室里处理公务。即使下班回家了,也不是应酬喝酒、跑关系。他有首诗写道“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这首诗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下班了,清风一枕靠着南窗斜着躺着,闲阅床头几卷书。历史人物大多爱读写,写诗言志。

  我在这儿插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宋朝的赵匡胤,他的宰相叫赵普,赵普每天下班回到他的相府,不进上房不见太太,而是到他那个书房,把门反锁上。有时候一个时辰,有时候两个时辰,有时候三个时辰。每天下班以后都是先进书房,干什么谁也不知道。死了以后,家里人清理时发现他的书案上摆了一部论语,原来他每天下班是把工作的事情和论语对照。所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宋朝赵普。当今的党员领导干部读书,既要博,也要精,把一两本经典书籍读透;既要领会,更要践行。学习是一个提高觉悟的过程,党员领导干部要学思践悟。官德一般人都知道,但是要行,知行合一。三位先贤都做到了知行合一,最后实现了他们的志向,成为万世楷模。

  担当:横戈原不为封侯

  三位先贤当官不为封侯拜相,一心只有江山社稷。在国家危难关头,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担当,甚至献出了生命。

  文天祥考中进士后,遇到一个特殊变革时代。蒙古军队往南打,威胁到了南宋都城临安(现在杭州)。当时,南宋碰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都城要不要迁。在这之前,都城已从开封迁到临安,蒙古军往南打,要不要再迁。当时,太监董宋臣建议迁都,人不敢言。文天祥激愤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把宋臣斩了,都城不迁,然后坚定所有人的人心,保卫南宋江山。在国家碰到危难时候,文天祥敢于担当,不让迁都。后来,蒙古军队就继续打,南宋别的人不愿打仗了。文天祥说,我要打。人说,你一个人怎么打,朝廷不给军队,你又是文官如何打?他说,我一个人也要拼,拼死我也要坚持。文天祥家境殷实,他毁家纾难,变卖所有家产,招兵买马,自己组织一支军队,抵抗蒙古军队南进,保卫宋朝的江山社稷。最后战败,妻妾子女及本人皆被虏。文天祥被俘后,在元军统帅张弘范跟前拒不下拜,元军走海路把文天祥押去崖山前线。在波涛起伏的零丁洋上,文天祥在招降纸上一气呵成写下《过零丁洋》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原意让文天祥目睹血战,借以劝降,不料他心如铁石。战事稍结束,只好把他随师押去广州,北解途中,文天祥绝食8天,未死。在大都被囚押3年多,历尽利诱、酷刑,威武不屈。忽必烈亲自劝降,许宰相官位,他毫不为动,于1282年12月9日在柴市被害,英年47岁。

  正统十三年,于谦调入北京任兵部左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一年后,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10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坚决反对迁都南京,认为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摇则国家大计完了。于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他拥立景泰皇帝,调集各路军马严守京师,升兵部尚书。保卫京师时,他亲自督战,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命令,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的进攻。

  袁崇焕也是敢于担当的人。他进京述职,独自一人去山海关考察,回朝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此前,后金军一占抚顺,二占清河,三占开原,四占铁岭,五占沈阳,六占辽阳,七占广宁,八占义州,明军接连失去14员总兵官。别人都把家眷送回京城,准备撤离。他却说,自己一个人能守住山海关。不久,出关任职,同兵部尚书、辽东经略王在晋就修八里铺城见解不同,六品的袁崇焕面对自己上级二品兵部尚书,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两次向首辅叶向高写报告,陈述自己的主张。同时,向大学士孙承宗陈述自己的意见。孙承宗巡边后,向皇帝报告了实情。皇帝任孙承宗大学士兼辽东经略取代王在晋,支持袁崇焕营筑宁远城。宁远城修好后,正值后金努尔哈赤进攻,时任经略高第下令全部撤回山海关以里。唯袁崇焕一人不撤,并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于是,他率领当地老百姓,在前有敌军,后无援军的情况下,一人死守空城,体现了他敢于担当的精神。袁崇焕不仅敢于担当,还不断创新。他以“凭坚城、用大炮”,打败后金军进攻,取得宁远大捷。这是明军与后金军交战8年来取得的第一场胜利。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