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进入2016年,人民军队的改革之年,面对军队编制体制的重大调整和变革,每一个军人都在接受最现实的考验。这个考验绝不仅仅是个人职务岗位的变化和利益的得失,更主要的是,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能否完成捍卫国家领土安全的光荣使命。随着军队新的编制体制调整到位,我们发现,军营上下一个崭新的练兵热潮正在全军兴起,高原、沙漠、森林、湖泊、东海、南海甚至浩瀚无垠的太平洋,正成为人民军队广阔的练兵场。随着新的编制落实以及大批现代化装备的列装,人民军队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在战役战术及其作战方式方面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面对这个变化,我们的军旅文学怎么跟上变革的步伐,怎么反映迅速变化的军营生活,成为摆在军旅文艺家面前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同样,军旅作家们也在面对变革的考验,这个考验不仅包括个人的去留及其单位人员的增减,更主要的是怎么去认识和反映这样一个乱花迷人眼的变革年代及其全新的军营生活。在这个迅疾变化的年代,一些优秀的军旅作家不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而是选择坚守和沉醉于生活之中,努力创作与时代同步的文艺作品。在这些军旅作家中,原南京军区(现东部战区)优秀作家郑方南就是最为突出的一位。
撇开过去在军营有影响的多部军旅文学大作不说,单就这两年,郑方南先后捧出了《蓝军出击》和《陆军一号》两部巨著,并且这两部作品先后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全国播出。如果说作家郑方南的创作有什么特点的话,我认为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他努力表现行进中的军营生活。两部作品中弥漫的硝烟味和火药味,让人们一睹现代化作战的万端精彩。
《蓝军出击》从头到尾围绕的是打胜仗这样一个主题,虽然表现的依然是红蓝对抗,但因为故事置于现代化作战这样一个背景下,新战法、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术以及一大批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型军人,共同构成了险象环生的战场环境。一支颇具现代化象征意义的部队山豹旅,为所有常规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对手,按照设计,这支部队可以使用敌人在战场上使用的一切非常规手段,即使是无所畏惧的王牌,也不可轻视这支劲旅。实际上这是一块砥砺三军的磨刀石。其人员组成,几乎都是具有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两个曾经扬名天下的王牌师,先后败在山豹旅手下。在部队引发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这是山豹旅不按常规出牌造成的,不应视为胜利,也有人认为,两个王牌师失败,都败在了观念守旧,思维老套。一支变法图强的部队,就应该像山豹旅,敢于适应战场,打破常规。于是惨败的教训,促成了两种结果,808师面对失败,总结教训、开拓思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按现代化战争要求苦练精兵,摒弃一切只看形式的传统思维,最终重振当年雄风。相反,909师没有接受教训,依然抱着老套路不放,不愿从演习就是按图作业的演戏中跳出来,结果再吃败仗。这样一个本是演习的练兵,作者写得剑拔弩张,异常精彩。重要的是,作者写出了新旧观念的强烈碰撞。要打破常规建立战斗力生成的新模式,必须冲破传统思维的羁绊,走出一条发展变革的新路,描写这种新旧观念的碰撞,成为《蓝军出击》最吸引人的篇章。
与《蓝军出击》相比,《陆军一号》同样写的是现实题材,也同样写部队的实兵演习,又同样写在变革年代两种观念的交锋。如果单讲故事,《陆军一号》的故事并不复杂,作品从A集团军陆航团大队长姜海率武装直升机编队参加演习的故事写起,结构了一连串的起伏跌宕的故事。姜海在演习中违抗了原路返航的命令,进行了一次深入侦察,意外发现D集团军装甲团偷袭计划,并当即发起攻击,粉碎了D集团军战役部署,A集团军获胜,姜海所在陆航团为此立集体功,而姜海因违反战场纪律挨了处分。但大队长姜海对这样一个处分毫不在意,反倒利用写检查的机会,把武装直升机打坦克的全过程总结出来递交上级,没想到因措词“过激”又被退了回来。
陆航团团长左同军是姜海的师傅,对姜海又爱又恨,理解他的创新精神,却又担心他想法过多早晚要出事。陆航部副部长郭胜洋看中姜海这匹“黑马”,几经周折调入代号“陆军一号”的陆航突击旅任突击营营长,执飞直-10武装攻击直升机。姜海如鱼得水,大胆创新战法训法,却与主持训练工作的副旅长庞威产生激烈冲突,不幸发生机毁人亡重大事故,姜海再次背上处分,并被“发配”到D集团军装甲旅当上一名高射机枪手,任务就是专打武装直升机。经历了在装甲部队的代职锻炼,姜海官复原职回到“陆军一号”,他并没因此磨去锐气,依然大胆探索国产武装直升机高难度飞行技术,冒险试飞“筋斗”“横滚”,创造了直升机飞行技术的奇迹……随后,“陆军一号”经历了多次实兵对抗和反恐实战,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一批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军人成长起来。
《陆军一号》所揭示的主题,同样是两种观念的激烈交锋。对待姜海这样一个敢于冒险甚至于常规所不容的人,包括怎么看待部队演习中的伤亡,都有一个由传统思维向现代战争要求的新思维的转变。这个转变正是军事改革必须面对的课题。两部著作我们都可以看到,在我们相当一部分指战员中,把演习的胜利当作终极目标,甚至与个人的升迁联系挂钩,缺少对国家民族荣誉的思考。所以,当一些新的战法或观念出现时,便觉得很不适应。在作品中,作家把新军事变革年代军人这种心理变化描绘得出神入化,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变革年代军队发展变化的隆隆足音。可以说,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没有长久地深入生活,对这样一种变化绝不会有如此精细的描述。这或许正是郑方南的极其重要的创作经验。
城市化应以土地财产权变革为先导 | 2014-07-23 |
当下军事文学新的生长点 | 2014-07-23 |
生命线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闪耀 | 2014-07-23 |
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来践行 | 2014-07-23 |
女性主义不等于“女性的”主义 | 2014-07-23 |
重振文学“轻骑兵” | 2014-07-23 |
只有真抓实干,才能真推实进 | 2014-07-23 |
军旅作品须有军人气质 | 2014-07-23 |
在变革中创造文艺新经典 | 2014-07-23 |
时代精神与文化品格 | 2014-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