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体育大国为何难见体育电影
杨洪涛
//www.workercn.cn2016-08-08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与中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相比,国产体育电影的发展却在艺术和商业两个层面均未形成气候。国产体育电影总量欠奉,佳作稀缺,类型不成熟,能够留得下、记得住的经典体育电影寥寥无几。问题何在?

  体育精神包含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哲学,以及团结、协作、平等、进取、包容的价值理念。凡是被观众铭记的体育电影,都对体育精神有独到深刻的理解。比如《烈火战车》《一球成名》《点球成金》等电影用传奇故事和魅力人物诠释了超越国界、信仰、种族和出身的体育精神。可见,吃透体育精神,平衡自我价值与国家荣誉之间的关系,是体育电影实现既接地气又有情怀的关键点。一些国产体育电影难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体育精神过多地绑定在功利的思考之上,以至于影片的主人公时常被责任、荣誉、利益等杂念所牵绊。比如,早期的《沙鸥》等作品虽然当时获得热烈反响,填补了一段时期国产体育电影的空白,但创作者过于直白地宣传团队意识而忽略了对运动员作为个体勇于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的赞颂,这种处理方式值得推敲。当《沙鸥》中排球女将沙鸥输了比赛,把银牌丢入大海的时候,创作者就曲解了体育精神的内涵。相比之下,《洛奇》和《百万美元宝贝》里的拳击手都惜败于拳坛,他们作为小人物为获得尊严、实现梦想而在奋勇拼搏过程中所闪烁的人性之光却辉耀荧屏。金牌膜拜容易把体育精神庸俗化和功利化,莫以成败论英雄才是体育电影走向深刻和崇高的方法论。因此,如何用含蓄、内敛的方式把国家责任和集体荣誉等价值理念融入运动美感的彰显和体育精神的诠释当中,是国产体育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应该着墨于身体与灵魂的双重淬炼,在展现锤炼体能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深度发掘运动者心灵世界的成长,使观众从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激励启迪。《百万美元宝贝》里,32岁的女招待麦琪已过了拳击手的黄金运动年龄,本可以在小餐馆度过庸碌漫长的余生,却选择用拼搏进取去对抗平庸。凭着过人的天赋和毅力,她屡屡获胜,捍卫了做人的尊严,实现了自我价值。冷漠且亲情全无的家人,卑劣且阴毒的对手都不足以击垮这个用拳头击打命运的强者,她短暂的生命,绽放了璀璨的光芒。

  实现故事与赛事的有机结合,让叙事呈现复调式结构,是体育电影的制胜之道。如果把赛事当作唯一叙事动力,虚构的赛事远不及真实的体育比赛能够吸引观众。反之,如果把赛事之外的故事作为叙事主力,则容易偏离体育电影应有的竞技主题。一些优秀体育电影作品应在故事和赛事两方面都拿捏得当。比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黑眼睛》《隐形的翅膀》通过赛事来结构叙事线索,通过人物命运的起伏来观照社会、时代和人性,把体育竞技与战争、信仰、性别歧视和种族之争等重大社会命题绑定在一起,实现了主题的升华。

  体育电影在视觉表达和人物塑造时,还存在如何将表演与竞技融合的创作难点。在赛车、滑雪等高强度竞技体育电影中,创作者要借鉴专业体育摄影的镜头捕捉和画面剪辑手法,力图展现动与静、力与美的运动美学。像电影《极速风流》用堪称专业级的体育摄影方式,呈现了顶级赛车比赛的精彩场景,令人眼花缭乱。演员的自我塑型也是令体育电影真实可信的重要保证。演员拉塞尔·克劳为了演好《铁拳男人》苦练半年,把身型塑造成拳击手的标准。《破风》里窦骁、王珞丹等演员也通过专业训练去贴近自行车运动员的外形。体育电影创作切忌一味追求颜值和明星效应,弱不禁风的美少女、小鲜肉所饰演的运动健儿将破坏故事的逻辑性和真实感。

  总之,国产体育电影创作的缺位,是制作观念相对陈旧、创作视野急需拓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扩张、生产水平提升,体育电影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趁着里约奥运会将民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之火点燃,国产体育电影也该好好思考一下未来发展了。(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