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长征的文化意蕴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
//www.workercn.cn2016-09-19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还是无坚不摧、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品格,都与长征所体现的为了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一脉相承。这种精神已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所体现的文化力量超越时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的人文支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起点上,必须从长征中汲取精神力量,积聚前行动力。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也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的文化意义更甚于军事意义。80年前的长征所迸发出的那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凝练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的政治本色的集中展示,其所积淀的文化意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文化宝库,形成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以新的视角审视长征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具有重大意义。

  吸吮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示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风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还是无坚不摧、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品格,都与长征所体现的为了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一脉相承。这种精神已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长征中得到最高体现。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志,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都充分体现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既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工农红军以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重,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确立并坚决贯彻北上抗日、会师陕北的战略方针,开始了“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壮举。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引领下,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人民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自强不息民族品格在长征中得以集中展示。索尔兹伯里深深震撼于人类精神在长征中产生的无穷威力,他评价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因为“长征已给中国的面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意识,使这个国家出现了许多世纪来所缺乏的精神与团结”。自1934年10月起,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走上漫漫长征路。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党内分裂主义活动的干扰阻挠等多重困难,具有钢铁般意志的红军将士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思想路线。至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困境中决不退缩、在逆境中不屈服,坚持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而不衰、历经沧桑而不败的文化密码。

  凝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彰显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坚守信仰的政治品格,拓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红军战胜长征途中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源泉。满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壮志,红军将士凭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热切追求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里这样描述道:“在漫长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生、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补充了行列。”毛泽东则对此作出精准阐述:“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最后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长征的胜利,靠的正是这种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理想。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是长征留给我们最可贵的精神遗产。“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而唯物主义的实质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和固有的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实践探索中的创造性运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克服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束缚,使红军从根本上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此后,毛泽东相继写下《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篇章,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为在全党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基础。

  承载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将继续前进,走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长征已经成为历史,而长征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则永远浸润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长征所体现的文化力量超越时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的人文支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起点上,必须从长征中汲取精神力量,积聚前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年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的长征,我们现在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这是接续进行的。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远甚于当年的红军长征,这就需要倍加珍惜并充分运用长征这个精神宝库,把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荆楚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矛盾,敢于攻坚克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用实际行动续写前辈震古烁今的动人篇章。(执笔:袁北星)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