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借京剧青研班经验培养艺术人才
傅谨
//www.workercn.cn2016-09-29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尽管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仍然可以在青研班成功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从中找到京剧人才培养的规律,用于改进今天和未来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艺术高端人才培养的方法。

  今年是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创办二十周年。从中国戏曲学院招收第一届学员开始,青研班至今已经举办了六届。

  “文革”十年动乱造成了京剧演员的人才断层,青研班就是为应对这一困难局面而采取的特殊举措。二十年来青研班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目前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大多数是青研班的学员。那些非京剧传播中心区的京剧团,因为这些优秀的青研班毕业生而得以继续存在。说青研班学员撑起了京剧的今天,保证了国办京剧院团的“质”与“量”,一点儿也不过分。

  青研班从开办时起,就经历了各种争议。从现在看,我们不得不感慨于当年决策与推动青研班创办的领导同志立意高远。青研班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办戏曲院校的教学框架并不相同,反倒类似于京剧传统的成熟演员再拜师学艺的方式,京剧高端人才培养的困局也因此得到缓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青研班是否需要继续举办下去的问题,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不同意见。坦率地说,青研班办到第六届,学员质量确实很难与前两届相抗衡。前几届学员是全国各地的京剧演员里优中选优产生的,但人才积累需要时间,并且有阶段性。同样重要的是,当年给青研班学员传艺的那些前辈大师中,很多人都相继谢世,老师的水平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所以,今天的青研班从起点上就很难与当年相比,而我们现在是否还有可能继续高质量地选择与培养下一代优秀青年京剧演员,就成为青研班模式是否可以持续的关键。

  我们应该承认,青研班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很难无限复制。然而青研班在当代艺术高端人才培养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时刻提醒我们,尽管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仍然可以在青研班成功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从中找到京剧人才培养的规律,用于改进今天和未来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艺术高端人才培养的方法。在笔者看来,青研班成功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深刻认识与充分尊重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高端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首先,像京剧这一类注重身体表达的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必须且只能通过师徒之间直接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途径实现,片面地强调通识教育,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表演艺术传承最关键的环节——基于基本技术手段的形体表达,必定造成南辕北辙的结果。其次,针对那些在艺术上已有一定造诣并有发展潜力的苗子,要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表演艺术水平,向艺术的高峰攀登,打造足以体现与代表国家水平的领军团队,需最大限度地调动该艺术门类的优质资源,聚集超一流的师资,为之建设超常规的展现平台,给他们创造迅速成长的条件。最后,在国家政策和财力允许的前提下,要努力排除干扰,让这些成长中的人才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专心于艺术的传承与创造,而高端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体制与机制创新,理论与舆论的准备也必不可少。

  青研班的举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认真总结青研班成功的宝贵经验,打开传统艺术领域高端人才培养的通道,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