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中国文艺的“新时代”与“决胜期”
陈振濂
//www.workercn.cn2017-10-21来源:人民论坛网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同志的报告全面深刻、高屋建瓴,在文化方面又一次提出了新的理念、观点和构想、要求。我印象最深的话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提法的深刻内涵。我们不断在思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在文化上,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不断在质问自己,当代中国书画篆刻界的“文化自信”,应当有什么样的内涵?

  讨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最重要标志,就是“文化复兴”。回溯百年近代史,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甲午战争直到抗日战争等重要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始终处于愚昧、落后、贫穷、挨打的屈辱地位;而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口号成就一代时尚,又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自信”,其生存空间被挤压殆尽。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强大的欧美西方文化映照下所产生的自馁自卑、挺不直腰板、抬不起头,是一个无须讳言的事实。因此,今天谈“文化自信”,首先必须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上,既深入把握中华文化的精神;又要建立起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不断吐故纳新的能力和机制。在此中,浩瀚博大的中华文明与文化,肯定是立足点,是不可动揺的根基。

  落实到美术书法领域,中华文化传统在今天的最重要任务,就在于如何推动传统的中国书画篆刻作为古典形态而走向今天的“新时代”的新形态。在传统的中国书画篆刻艺术中,我们能够体察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而成的丰富智慧与审美特色,它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熠熠生辉。但作为一种古典样式,它也面临着如何进入现代或曰“新时代”的挑战。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肯定不属于“新时代”,也不可能成为“伟大复兴”的标杆。因此,在文化上、在美术领域中,在书画篆刻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我们肯定要反复强调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如果因为需要面对现代与当下,完全抛弃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精髓(包括形式表现与内容表达),另起炉灶、另辟蹊径,目空一切,那就只可能是沿袭西方欧美思想与艺术流派的复兴,而谈不上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否真正有“文化自信”,需要把握住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三大关键词:

  第一,“中华民族”立场的坚守,而不是屈从、抄袭或追逐欧美日本艺术的外形式与异国精神;主张兼容并包,但必须要有主体的引导力和定位能力。

  第二,“复兴”的形态,是古已有之的艺术传统基础上的腾飞和拓展,尤其不应该是推倒一切重起炉灶从零开始,而是必须有承传有来历。“复”者再也,前曾有之、再上层楼之意也。

  第三,“新时代”的当下定位,这是十九大提出来的新目标。在有承传有基础的前提上,既不是古代的、也不是近代的、亦不是九十年代以前的;而是从十八大以来五年间走向新的历史时期、以及今后五年十年以后仍然力求新颖独到的新创造。对我们的文化界书画篆刻界而言,同样有一个如何认真对位解释并回答十九大报告中的四个“新”,即“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在文化上、艺术上的具体内涵问题。比如,如何认识艺术创作的“新时代”?和十年前有何差别?又比如,艺术创作中有什么样的“新思想”,而可以引领时代?再比如,在创作过程中设定哪些“新目标”,与古代有什么不同?复比如,如何走过这个当代未来新十年的“新征程”,在前行的过程中有怎样的路径设计和精神、意志的准备?

  近年来,在艺术界,我们从很多角度认真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思考。比如分析研究近代以来从“书画”概念转向“美术”概念的过程及其中包含着的不同的价值观;又如研究古代“四部之学”到近代文史哲分科的大学教育模式的变迁;还比如提出书法包括中国画、篆刻的从“书斋时代”(个私空间)走向“展厅时代”(公共空间)的生存形态环境大转换;还有如从写毛笔字上升为书法艺术创作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主题先行”到“形式至上”的观念大洗礼;甚至还有“阅读书法”以衔接于传统国学、“民生书法”介入社会生活的种种尝试;在回答习近平同志关于四“新”的发展目标方面,努力交出一份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答卷。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现在到2020年其实只有短短3年,却有如此坚定而清晰的目标设定。它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控全局、引领人民走向新胜利的睿见卓识、坚强决心和卓越能力。在学习十九大报告之后,我们也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能否提出一个文化领域中同样目标清晰的“决胜期”概念?我们作为文化学者、文艺家的特定群体视野,对照之下,这个领域的“决胜期”在哪里?应该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又具有哪些内涵?有哪些目标和标准?时代要求我们回答,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回答。

  认真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并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提倡文化开放,对西方文化兼容并包,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尤其是不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但有充分的定力,做到“洋为中用”;

  通过对文化艺术领域“决胜期”的尝试进行规划、认识与定位,设定“新目标”,借助于当下进入“新时代”的优势,运用“新思想”,跨上“新征程”,通过我们的艺术创作的作品与研究,展示出一种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今天奋发向上的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家们的历史使命。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最优势的政治社会条件与文化条件,接下来,就要看我们的努力了。

  (作者: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