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几年,我国高校师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教师逐渐成为大学教师的主体。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为64.6万,所占比例为45%;40岁以下的教师人数为88.4万,所占比例高达62%.因此,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仅是高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青年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努力方向。但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学机制和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着“五重五轻”的制度困境,不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一是重引进、轻培育。各高校在教师引进上投入巨大成本,引进对象青睐于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领军人才,缺乏对有潜质青年教师的关注,在阶段性、个性化的培育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二是重学历、轻能力。在教师引进方面,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必备条件,至于实际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高低以及专业方向是否切合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却不太关注。
三是重形式、轻内容。在教师培养方面,重点着眼于教师整体学历、学位的提升,培训类型、内容较为单一,学术休假、访问学者、高级研修班等高层次的培训类型尚缺少制度性的规划与安排,培训内容尚未体现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差异性。
四是重科研、轻教学。教师评价制度的科研化倾向,使得科研成果和申报课题的层次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而课堂教学质量、课外辅导、指导学生实践等内容则成为评价的空白点。
五是重数量、轻质量。现行教师评价制度过于注重论文数量、科研经费金额和培养研究生数目,质量往往被忽视。同时,在岗位聘任、酬金计算、职称晋升等方面对教师教学工作只有“量”的要求,却没有“质”的评价。
“五重五轻”使得部分青年教师对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产生偏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充分考虑青年教师在教学、专业、个人、团队等方面的多维发展,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为此,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充分发挥教学名师“传帮带”作用。积极整合名师资源,以学校现有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为主要依托,重点组建若干以教学名师为核心、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通过开设教学专题讲座、精彩一课、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等,切实发挥教学名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构建集教、习、研于一体的学术共同体和教师发展机构。积极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学习共同体”和以学科专业为主导的教研室等机构,为广大教师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的学术研究交流提供平台,积极培育重视教学、研究教学的学术文化。
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能力提升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教学竞赛,通过学术午餐会、教学研修坊等工作项目,引导青年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建设多层面、多类别教学研究项目,鼓励青年教师通过教学研究、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等方式提升教学能力。
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强化教师教学质量意识,充分调动教师投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教学荣誉机制和设立本科教学激励奖,利用校报、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优秀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教的浓郁氛围。
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努力将教学学术和专业学术共同融入评价框架之内,明确规定教学学术评价内容,增加教师职称晋升评审中教学学术评价权重,使教师在教学研究、教学水平、教学投入、教学成效以及科研等方面获得全面评价,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