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让科学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兴国强国思想的体会
李文平
//www.workercn.cn2015-01-17来源:西藏日报
分享到:更多

  

  科学是人类文明的支柱,是社会前进的火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这充分彰显出尊重科学、力倡科学、坚持科学的执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给这样的道路、精神和力量注入更多科学元素,为伟大复兴之路持续提供强劲动力,引领我们在攻坚克难、爬坡过坎中走向辉煌。

  中国道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之路

  道路决定出路。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饱受欺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并成功走出一条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是一条无比正确光明的国家富强之路和民族复兴之路。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孕育和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中国道路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注重将政府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调配这只无形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作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设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成功规避重大风险,为中国道路提供科学制度保障。我们始终秉承“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基本认识,明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和政策,既注重经济持续发展,又注重社会全面进步,为中国道路提供科学思想理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发展成就,基本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坚持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当然,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也走过弯路,也有过教训。一个时期,经济建设被错误政治意志所左右,漠视规律、违背科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肆意泛滥,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一些地方,有了金山银山、没了绿水青山,一代人的发展、几代人的包袱,等等。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坚持科学发展才成正果,违背科学发展必吃苦果。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各种历史性问题隐现纷扰、结构性矛盾交织重叠、体制性弊端冲突制约。面对成长烦恼、增长极限、发展陷阱,如何通过问题倒逼实现凤凰涅槃?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也是我们这代人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考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深刻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艰难,不能走老路,又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就只有走科学发展道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时代进步总是在解决时代难题的基础上实现的。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紧紧抓住用好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污染型向生态型、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走出一条通往中国梦的康庄大道。

  中国精神必须以科学精神为基本内核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结而成的中国精神,既是建国创业的精神支柱,也是复兴圆梦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兴国之魂,指引我们历久弥坚而不溃散;时代精神是强国之要,激励我们奋起直追而不懈怠。两者相辅相成,科学精神则是共同内核。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其核心理念是求真惟实、客观理性、开拓创新。科学精神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价值。一个有前途的国家、民族,必定崇尚科学精神。体现在民族精神上,必须理性爱国、务实爱国、科学爱国,才算得上社会正能量。体现在时代精神上,必须不盲从、不蛮干、不折腾,才拿得下改革攻坚战。受长期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禁锢,科学的脚步在旧中国被极大地束缚,造成国人科学精神的极大匮乏,社会上下到处弥漫着迷信、主观、冲动、盲目的氛围。直到新文化运动高高举起“德先生”、“赛先生”的大旗,才开启科学启蒙、科学救国的奋斗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教事业,坚持破“四旧”、立“四新”,在神州大地点燃了科学明灯。但封建文化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根基,科学精神在中国扎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场非典疫情让国民人人自危,甚至挖断道路实行自我封闭。一个“气功大师”令众生神魂颠倒,不惜倾家荡产自愿跟随左右。一则地震谣言使大家寝食难安,进而纷纷拖家带口露宿街头。特别是山东招远发生的“5·28”血案警示我们,邪教大有卷土重来、泛滥成灾之势。国家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有科学精神。我们必须把培塑国民科学精神作为一项现实紧迫的战略任务,在全社会广泛兴起学科学、爱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热潮,科普教育从娃娃抓起,旧风陋俗从点滴破起,让科学之树在每个人的内心永驻常青,让科学旗帜在中华大地高高飘扬,让国人彻底清除迷信、盲从、浮躁的病灶,牢牢树起健康振奋的民族精气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中国力量必须借重科技之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始终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竞的是科学水平,争的是科技实力。个体科学素养不足,不会有创造力;国家科技实力不强,人再多也乏力。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要真正有力量,必须倚重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在天文、医学、农业等领域硕果累累,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成果,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但在明代以后特别是晚清,由于封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都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不懈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在军事领域,“两弹一星”的问世,使我们拥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杀手锏;在农业领域,杂交水稻的诞生,既造福国人也福泽世人;在航天领域,从神舟系列到天宫一号,中华民族的飞天梦顺利实现,等等。历史是本教科书。它清楚地告诉我们,科技进步是关键性进步,科技落后是致命性落后。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革新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更加迅猛,主要国家都在抢占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必定羸弱无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必然落后于人。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既迟滞经济社会发展,也给国家安全造成潜在战略危险。如果总是依赖别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就可能与历史失之交臂,甚至付出沉重代价。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快车道,真正掌握未来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作者为西藏军区政治部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