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国学与中国梦
杨庆才
//www.workercn.cn2015-01-20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首先,我想谈一下何谓国学?我个人认为:国学简言之,就是一个国家固有的学术。它大抵与“西学”相对。国学中包括哲学、文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经营、管理等等。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民族文化之根。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延绵五千年而不衰,唯有我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战乱、外族入侵、分崩离析,最后都归于一统,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因为这“根”之深,“蒂”之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国学传承体系、弘扬国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准确把握国学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国学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国学蕴含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复杂多样的,从特定历史坐标和相应评价标准来看,其内容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样可以作出优秀与落后的相对区分。概略地说,国学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宝贵结晶。国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

  在国学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学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国学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国学不仅弦歌不绝,而且浴火重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日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日益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中国梦是时代主题与国学相融合的结晶

  中国梦集中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夙愿。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救亡图存”成为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振兴中华”成为全体仁人志士发自心底的激壮呐喊和艰辛探索的时代主题。在各种力量的交锋整合和各种道路的尝试比较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伊始,就扛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数十年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才使中华民族重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新探索和新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因此,中国梦是基于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准确把握,对中国人民共同理想、根本利益的深刻体察,体现了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统一。

  中国梦深深扎根于国学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固然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特殊背景下凸显出来的,但它之所以格外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还在于它具有国学的深厚底蕴。首先,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带给中国人民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众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其次,中国梦所包含和显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国学的核心和基石。历史上,中华民族先贤留下了无数壮怀激烈、感人至深的爱国事迹和诗篇。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精神理念,是国学宝库中最美丽的花朵。再次,中国梦所涉及的诸多要素深深地烙印着国学的精神气质。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所彰显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所强调的个人梦想和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所主张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诉求,都能在国学中找到经典话语、内在依据和有力支撑。因此,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精髓。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汲取国学的正能量

  伟大的梦想基于伟大的实践。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基础在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要义是不断提升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着眼点是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13亿人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奋力拼搏,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汲取包括国学在内的强大正能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国学的宝贵资源。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弘扬国学为己任,并不断赋予国学以新的时代内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国学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使国学不断地创造性转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得到巩固。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讲话,从文化、历史和民族基因等角度阐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习近平同志对中国“和”文化作出了新的提炼,他倡导的“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理念。习近平在讲话中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是习近平第一次提出“四观”,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视角阐释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民族理念基因。

  “中国梦”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梦;是“讲信修睦”之梦;是“和而不同”之梦;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梦。它会使人类沉浸于物质主义为中心的迷茫中走向以精神主义为中心的光辉境域,这种精神,应当汇为世界运动的正能量。今天的中国人强大了,在世界上有了话语权,我们播放的声音不是侵略的声音,是和而不同的声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声音,所以我们的国学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国学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我们应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更为丰富、更加多样的国学精华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更好地促进国学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不断推陈出新,使国学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并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与时俱进地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正视国学面临的内部资源流失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双重困境,更加通俗易懂地诠释和发展国学,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和传播国学,使富有深厚国学底蕴的中国梦能够更好地在人民大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效建构国学传承体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强化保障,使国学渗透于政策引导、舆论导向、文艺创作、学校教育、民间传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等方方面面。总之,我们应具有从国学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精神力量的高度自觉,进而切实把国学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使国学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贡献其强大力量。

  吉林省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国学讲堂”、“城市热读”等知名国学文化公益活动不断掀起热潮,高校人文学科理论基础雄厚,更有众多领导始终关注并支持着吉林省国学的发展,国学研究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吉林省国学研究会秉承十八大的会议精神,党的建设方针,民族的强大梦想,文化的伟大复兴,团结一切有识之士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得到了众多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此次会议的召开必将大大推动吉林省国学研究的发展,为我省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相信在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国学爱好者、研究者、发扬者的努力下,祖国的强国梦、民族梦、复兴梦必将实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