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培育核心价值观要植根传统走进生活
李卫政
//www.workercn.cn2015-01-30来源: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走进浏阳市七宝山乡幸福小区,入口处赫然刻写着小区之名的来由:“国富惠民乃群众之所幸,乔迁新居乃群众之所福,故名为幸福小区。”一眼望去,豁然一亮,不仅仅是齐齐整整的安置新区,更因为家家户户的门边都有一个精美贴牌。上面是家风家训:“立身不亏于天地,志趋勿忘为国家”,“清白为本,正直为根”,“克己须从难入手,为善勿以小不为”、“耕读为本,义道传家”、 “爱国为先,忠孝处世”,“承中华传统,续道义家风”……让人耳目一新。

  据乡负责人介绍,小区97户村民,来自株树桥水库库区移民和山区困难群众,喜迁新居之初,由于来自全乡各处,互不熟悉,邻里疏远,缺乏归属感。小区党小组和管委会开展共筑幸福家园活动,通过集体座谈“忆”家风、群策群力“评”家风、上墙公开“晒”家风、文明创建“比”家风,引导居民崇德向善、修身律己,坚持下来,形成了“好家风出好人才、好家风兴好家业”的小区氛围。

  风尚,风气,需要培育和营造,也能够养成和形成。孔夫子身处“礼乐崩毁”的时代,不仅自己修君子之德,成为万世师表,而且带出的弟子无一斗筲穿窬。环境影响人,风气塑造人,这种影响和作用,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家风是一家之风尚,只要家庭成员信守共同理念、循守公共道德,就能培育出好的家风。家风的培育,关键是家长。宋庆龄曾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中国古代无数家教故事说明了这个最简单最朴实的道理。“孟母三迁”、“田母诫子”、“岳母刺字”,无不如此。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摇篮。一个人的成长,与从小的家庭熏陶密不可分。故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

  家风,是家庭成员的品德集合,是家庭美德的风向标识。它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却是公共道德的基石,从这里迈向社会则是社会公德的起点,走上岗位则是职业道德的扶手。是孩子思想构造、精神成长和人格奠定、价值观形成的初始环节。

  面对市场经济的洗礼,面对社会道德的滑坡,面对“老人扶不起”,“小孩无人救”的现象,我们在疾呼之余,每个人是否也该扪心自问,自己的孩子教好了吗?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每个家庭从自家做起,就会有千千万万个好子女、好家风,社会风气才有好基础。

  哪个家庭不希望弘扬和培育出好的家风来呢?中国是唯一文化未中断的文明古国,数千年下来积淀了优秀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就是这种传承的结晶。

  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受家国天下影响,固然有糟粕,但文化精神的主脉是积极的,否则不可能不中断地雄踞于世界。遗憾的是,近百年来,当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万里长城,西学东渐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之外的科学和民主,我们很不慎重,把传统文化当破衣甩掉,泼脏水竟连同孩子一起抛弃。检讨过去,不是清算历史,而是反省今天。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精神自强,才能更加坚定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七宝山乡幸福小区的家风建设,正是如此,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习惯成自然,家风带民风、促政风。

  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温故而知新。”中华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血脉根本,中国人心灵得以安顿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对话交流的宝贵资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环顾世界,没有一个民族不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不断传承和弘扬,才走上了发展壮大的振兴之路。摒弃传统,就如同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荒唐可笑。(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