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抛掉世俗的偏见,摈弃狭隘的择业观,主动到基层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
随着“金三银四”大学生求职旺季的到来,大学生择业又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有个90后女硕士从英国一所名校毕业后回国,应聘进入上海一家媒体做校对工作。一些人认为她不应该“屈就”,而她却表示自己喜欢新闻工作,愿意从基层岗位干起。笔者以为,这个女硕士的择业观值得肯定。
硕士毕业生做校对,恐怕算不上屈才。校对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还要求掌握相当丰富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和识字释义的能力。在现实中,许多名记者、名作家都是做校对出身。比如,文坛巨匠茅盾先生入职商务印书馆时,第一个岗位就是当校对员。校对工作的历练,为他后来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从校对这样的基层岗位做起并不是屈才的选择,反而可能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当前,的确有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瞧不上基层岗位,择业时以其“位卑”而不就。然而,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学生在求职人员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一些大学生眼中的“理想岗位”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面对这样的客观实际,大学生在求职时应当克服好高骛远的心理,摈弃眼高手低的不良状态,乐于从最基层、最艰苦的工作做起,先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基础。
其实,基层单位、基础性的岗位更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并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有利于个人事业的长远发展。从基层学到的东西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可以终身受用。从媒体报道过的大学生“小巷总理”、大学生“环卫工”等事例来看,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基层岗位都干得很出色,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并没有因为专业一时不对口或从事的职业“位卑”而被埋没、遭歧视。更何况,职业不分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一味地计较工作岗位的所谓“社会地位”,是在舍本逐末,可能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来不小的阻力。
在人才的选用问题上,现如今不少招聘单位都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以及综合素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专业对口。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否胜任一些基层岗位的工作,往往成为招聘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不妨放下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想法,到更容易接纳自己、更适合自己当前能力的基层岗位上去摔打几年,丰满自己的“羽翼”,为将来更好的发展积蓄能量。
有人说,个人的职业生涯好比是一个攀登高峰的过程,不从低处攀爬,哪有登高的那一天?回顾一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我们也不难验证这个道理。比如,毛泽东的第一份工作是图书馆的助理员,具体工作是登记新到报刊和阅览者姓名、管理中外报纸,月薪只有区区8元,而当时教授的月薪至少是200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开始工作时是一名小学教员,9年后才当上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在对待求职的态度上,他们根本就不嫌弃“位低薪薄”的工作,堪称当代年轻大学生的榜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应当鼓起勇气,抛掉世俗的偏见,摈弃狭隘的择业观,主动到基层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那里很可能成为美好人生的始发站、起跑点。
莫以“官小”而失管 | 2011-09-08 |
领导干部就要“会说话” | 2011-09-08 |
致力于立志与做人的教育 | 2011-09-08 |
“村长讲堂”讲出了什么 | 2011-09-08 |
在实现中国梦征途上昂扬奋进 | 2011-09-08 |
谈古话今说楹联 | 2011-09-08 |
莫入谄媚殷勤之彀 | 2011-09-08 |
《周易》的人生智慧漫谈 | 2011-09-08 |
习近平的“县委书记”情结:“芝麻官”关系... | 2011-09-08 |
做“四有”县委书记 | 2011-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