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光爱看“红月亮”是不够的
赵展慧
//www.workercn.cn2015-04-13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天文学领域没有充足的后备人才,不光意味着我国可能在探究人类存在和宇宙发展等基本问题的前沿研究中落后,还会影响到许多相关领域的协同发展

  最近,一场仅12分钟的罕见月全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赏者,“红月亮”成为微信朋友圈里的热词。与“红月亮”粉丝众多不相称的是,我国研究天文学的后备人才严重匮乏。

  目前,我国只有9所高校设有天文学专业,每年招生总数才200人左右;被录取的考生中把天文学作为第一志愿的仅1/3,不少天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了转行。每到毕业季,不少地方的天文台和天文馆都出现招不够人的窘况。

  有资料显示,过去10年是我国天文观测设备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郭守敬望远镜、500米射电望远镜FAST等大规模建设,以及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工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天文科研人才的需求越发旺盛,后继乏人的问题也愈发显得急迫。

  后备人才短缺的一大主要原因仍是社会上对天文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比如,天文学专业研究什么?其价值和意义何在?许多人都把天文学视作一个边缘的冷门学科,认为就业前景不佳。此外,由于天文学是比较纯粹的基础研究,短期内很难产出“有用”的成果,因此需要有足够的兴趣、热情和毅力才能坚持下去。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在天文学领域没有充足的后备人才,不光意味着我国可能会在探究人类存在和宇宙发展等基本问题的前沿研究中落后,还会影响到许多相关领域的协同发展。事实上,研究天文学的技术和方法引领科学前沿,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创新源头,牵引着许多领域的技术发展。比如,航天领域共享了天文学的仪器硬件和成像等大部分技术,天文学应用观测技术支撑国家导航与空间探测的能力,在工业、能源、医学、国防等方面也都有广泛应用。

  让更多青年人不仅爱看“红月亮”,而且愿意投身天文学研究,要先消除公众对其“冷门”“边缘”的误解。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天文学将步入发展的黄金期,国家对天文学研究的投入正持续增加。深空探测计划中的深空太阳天文台正在推进,“黑洞探针”和“暗物质探测”等空间天文计划今后几年将陆续展开,中国还在积极参与一些重大天文科技工程建设与研究的国际合作……“功利”一点说,人才缺口很大,专业素质过关的天文学毕业生未来不愁找工作,而且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培养天文学人才,基础教育不应缺位。大学天文教育需要扩容,更需要提质。只有拥有热爱天文学的充足生源,高校才能培养出有志于天文学研究的后备人才。“数理化天地生”,在六大传统基础学科里,只有天文在中小学课程中不见踪影。见过不少喜欢天文学的小学生,因为平时课业繁重以及没有专业老师教导,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渐渐消失。学习天文,不仅能获取单科知识,还能提高整体科学素质。将孩子的目光引向灿烂星空和深远宇宙,触发的不仅是好奇,还将带来科学的创新思维。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