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打造高校创客摇篮 释放大学生创造活力
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www.workercn.cn2015-07-13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创客作为新型创新人才,是当今时代创新发展的新鲜活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将成为顺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趋势下,培育大学生创客的摇篮。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时指出,高校创客要有勇于打破常规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还要不断丰富创客文化,在更大范围内播撒创客种子。为此,打造高校创客摇篮,释放大学生创造活力,不仅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的基本职责。高校对创客的培育应从“一二三四五”模式抓起,即突出一个中心,转变两种方式,培育三种素质,强化四项能力,搭建五个平台。

  突出一个中心

  创造力是人类能够探索未知事物所特有的创新能力,其本质是能创造出“新”事物。创造力的迸发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创业热情,推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新生态。时代的要求和高校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为此,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更应该突出创造力教育,并将其作为大学生创客培育的出发点。

  转变两种方式

  伴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今年提出的“互联网+”思想,更是推动了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的步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的“新常态”。面对这种新常态,高校及大学生急需转变两种方式,即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是逐步从“外驱”向“内驱”型的学习动机转变,从“接受”向“探索”型的学习方式转变。内驱探索式就是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转变,不受自身固有思维模式的约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完全自主地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主动探索将获取信息的途径由单一向多元拓展,扩散思考范围,这种动态、开放的学习方式更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二是逐步从“封闭”向“开放”的思维方式转变。探索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使得学生的思考方式由单一视角到多视角、全方位的转变。这样的思维路线具有扩散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大学生跨越新领域,积极参与创造活动,训练并养成具有广阔性、跨界性和灵活性特点的创造性思维。

  培育三种素质

  随着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创新创业”已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这给大学生提出了网络时代新素质要求。

  一是互联网素质。互联网的理论基础就是使人人平等、自由、解放的一套思想体系。在互联网的思维中,平等与开放是其最好的表达,即参与、分享和交流,大学生应坚持这样的开放思路与平等思维,在互联和互通的过程中,以平等的姿态实现共同交流与共享资源的共赢。同时,在这种互联网思维的引领下,大学生更需要增强网络防御与安全意识,防止机密与隐私的泄漏。

  二是协同素质。在分布式制造、互联制造的工业4.0时代,不仅人人可以参与制造,而且更需要进行“社会化协作”制造。为此,创新创业创造不仅需要各学科之间的跨界与交叉形成的知识协同,还需要校内、校际、校企及国际之间合作形成的关系协同。对此,大学生要有打破组织、知识和区域壁垒的意识,进行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交叉知识联合与社会关系网络的整合,实现不同创新者之间思想的碰撞,这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助推剂。

  三是创新素质。作为创客主流的大学生,由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创新素质已成为大学生实现创造力的核心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实现创新知识;培育批判性,形成创新思维;迸发想象力,提升创新意识;淡化功利心,保持创新人格。只有不断实践与反馈,持续迭代创新,才能实现创新实践化,以创新推动实践,以实践引导创新,发挥最大创造力。

  强化四项能力

  互联网和最新的制造技术已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民创造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生产者和创造者,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更应充分发挥创造力,带动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对其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一是跨界力。跨界创新已成为影响21世纪的关键性思想。跨界,即为交叉、跨越,是一种价值创造、工作方法创新和行为策略。从时尚与科技的整合到虚拟与实境的结合,多元的网络及数字时代都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打破旧有的游戏规则,进行大胆的模式创新,从跨界中找到创新的种子,提升创新的几率,降低创新的成本。只有思维跨越没有界限,创新才能永无止境。因此,强化大学生跨界能力是创客培养的关键。高校应从教学课程跨界、实践创造跨界、资源融合跨界等方面开展跨界能力的培养。

  二是合作力。随着互联网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各领域的合作活动越来越受到关注,合作力已成为创客的软实力。高校应首先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思维,创客们遵循“长板理论”,彼此之间强强联合,思想整合,创意分享,团队协作,成为其发挥创造力的前提;其次要提升大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在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与探索中,实现创客联盟与资源共享,推动创意火花的迸发。

  三是服务力。制造业已趋于服务化,以消费者和客户为中心的C2B模式的兴起与扩散,对服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强化大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具备担当、共享的服务精神,这是培养创客服务力的基础和关键。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它需要学生敢于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创客只有敢于担当,才会产生自我价值感,激发创造的动力;共享是获得资源的前提条件,懂得共享者才会拥有强大的服务力。

  四是执行力。创新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创客的核心能力就是动手创造,即行动力。他们需要的是将想法付之实现的知识、能力和工具,更需要的是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能力。因而,高校应培育大学生具有敢想敢做的创客文化,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体验创作过程与成果展示,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行动力,进而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动起来,创新要素活起来,创新思想流起来,创新活动做起来,最终使执行力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

  构建五个平台

  由大学生到创客,再到创业最终实现创业成功,这是目前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一条成功路径与目标,如何帮助大学生“从0到1”,再“从1到10”的顺利成长,平台的搭建、文化的培养与服务的支持是其实现梦想的基础桥梁。

  一是学习平台。随着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线上学习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慕课也随之应运而生。慕课强调交互、分享、主动、开源,与创客精神相契合,因此慕课平台的建立将有利于大学生创客的培养。

  二是网络平台。创客需要泛在学习,即需要有一个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可以获取所需信息和随时使用手边的科技工具进行创造活动的网络环境,即需要网络平台的支持。一方面应建设覆盖校园公共场所的无线网络环境,确保校园网络“随需即通”,打造泛在运行环境;另一方面应构建泛在图书馆,提供24×7的连续信息资源、开放存取开源软件、多语言资源支持的网络服务,实现由以数字化资源为核心的资源网络,向以人为核心的知识网络数字信息服务的转变。

  三是文化平台。对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创客生态环境决定着创意的“生存”,创客文化平台的构建决定着创意的“实践”。为此,一方面高校应将实验室、教研室打造成开放式实践空间,将校园公共空间和楼层过道打造成学习交流空间,共同搭建校园创客文化生态的硬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和企业家传授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传递创客思想,通过社团、校报、微信与微博等多种媒体工具宣传创客事迹和创客精神,多渠道搭建校园创客文化生态的软环境,让创客文化植根于大学生的思维中,让创客这种大众创新在高校燃起燎原之势。

  四是众创平台。众创平台的构建已成为创客释放创造力的新型服务平台。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明确发展定位,构建“一校一创一特”的发展模式,努力打造课程与实践、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学科与产业、学生与教师相结合的开放式众创空间,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优势和扩散效应,围绕产业链培育人才链,打造创新链,带动就业链,整合资金链,构建并完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五是服务平台。大学生从“微创新”到“微创业”,从“想创业”到“能创业”,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服务支持系统。高校要创新思维、创新机制,成立创客服务中心,建立创客服务共享平台;教育主管部门要融合各高校创新资源,成立高校创客联盟中心,建立综合型创客服务生态体系,打通创新创业过程中管理、资源和服务保障等环节,实现学科无边界化、高校平台化、学生创客化、资源网络化、管理精益化、服务精准化,全面激发创客的创造活力。

  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高校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作风,运用互联网思维、市场化和社会化机制打造创客摇篮,激发校园创新创造活力,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实践,率先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执笔人: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王丽平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