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创新永远是第一条。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没有国家甘愿把核心技术转手让人,倘若自主创新突破不了,跨越永远是天方夜谭。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是中国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落实的主战略之一。国人应当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当拿出发展的眼光,凝成高度共识。
日前,我国成功将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覆盖的建设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更可贵的是,这对“双胞胎”卫星的部件国产化率高达98%,其“心脏”、“慧脑”、“铁骨”等关键器部件全部为“中国智造”。
从“制造”到“智造”,一字之别,饱含着我们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阿基米德曾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科技创新正是那个关键的支点。回望人类发展历程,任何一个大国,都依赖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筋骨身躯,否则必然难以自立,关键时候受制于人。尤其是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产业转型、新技术突破方面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提出“美国创新战略”,欧盟启动“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俄罗斯发布《2018年前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日本推出了“i-Japan战略2015”……各主要经济体正铆足干劲,加紧布局,力争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中国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同样深刻。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有过创新迭出,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光荣历史,也有过经济总量占世界1/3,却依然惨败在坚船利炮下的痛心教训。基于这样的经历,新中国的开国先辈们勒紧裤腰带,硬是在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取得了“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实实在在的有力基础。今天,中国转型跨越与创新驱动的发展潮流不期而遇。乘势而为、迎头赶上,需要我们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而这,无疑要建立在持续增强的科技创新实力和能力基础上。只有最大限度让科技创新的引擎全速转动起来,中国才会有源源不竭的前进动力。
毋庸讳言,在这一点上,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同声音。有人看来,我国还有近2亿贫困人口,填饱肚子比加大科技投入紧迫得多。有人觉得,作为新兴大国,后发优势应当用足,花大力气搞自主研发有些浪费。还有人认为,这些大型科研项目跟老百姓生活不沾边儿,除了提振一时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外,并无多大实质作用。这些说法粗看有理,实则视野太窄。现代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创新永远是第一条。至于后发优势,时至今日早已用得差不多了,要谋求更大发展,必须在独创独有、引导领先上下功夫。更何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没有国家甘愿把核心技术转手让人,倘若自主创新突破不了,跨越永远是天方夜谭。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是中国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落实的主战略之一。
科技创新的最终意义在于造福社会、造福于民。比如航天科技产业,除却其本身直接创造的价值外,还能通过技术的转化、移植间接地拉动其他产业增长,乃至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阿波罗计划的刺激下,美国经济飞速增长,航天技术转化为民用产业,创造了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中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至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燃料电池、果汁、尿不湿等产品,无不与航空科技产业相关。国人应当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我们当拿出发展的眼光,凝成高度共识。
从“嫦娥”登月到“蛟龙”探海,从高铁飞驰再到北斗上天,近年来,一系列耀眼成就让世界惊叹“创新势头在地理上正向东方转移”。为之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当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努力去做,不仅要大胆革除那些科技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更要创造条件营造起配套的人才、政策、制度等环境。当一切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活力都充分迸发,当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我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才会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 2009-03-16 |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 2009-03-16 |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 2009-03-16 |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 2009-03-16 |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 2009-03-16 |
以协作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 | 2009-03-16 |
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需要把握好的几个... | 2009-03-16 |
民间发明如何走出困境 | 2009-03-16 |
论文选编(三) | 2009-03-16 |
大视野 大智慧 大战略 | 2009-0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