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摆弄概念培养不出创新精神
范荣
//www.workercn.cn2015-08-21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创新精神培养将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连日来,这一从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讨会上传出的信号,引来不少关注。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表示,将要求各高校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并构建有针对性的、时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引导创新,教育先行。教育部出台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可问题在于,学了高校的课程,年轻人就能创得了新、创得出业么?开方子、拿办法关键要讲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创新”概念的提出者熊彼特曾言,“创新精神源自创造的喜悦”。也有人说,“创新精神来自对世界的好奇”。虽然具体措辞不同,可含义却殊途同归,即创新精神来自于人们内心的主观意愿和强烈热爱,是一种个人内在的驱动。培养指标也好,必修课程也罢,都是外部条件。内因不给力,外因用蛮力,恐怕到头来只会是“有心栽花花难开”。

  当下,大众创新春潮涌动、万众创业热浪滚滚,创新的血液正在全社会自由流淌。但抛开这热闹纷繁之景,不难发现,这里头真创新、实创新者少,炒概念、玩噱头者众;领悟精神者少,囫囵吞枣者众。一些地方,出公告、发文件,篇篇都谈要创新,可怎么创、往哪创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些企业,压根不懂新技术,却毫不吝啬给自家产品贴上“高精尖”的标签,动辄就是纳米技术、云计算。在过分的功利与投机驱使下,很多时候,创新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最后只剩下一堆所谓的概念,而湮没了创新的精神。

  创新精神该从哪来?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必不可少。创新要实现的是从无到有的突破,势必要对现有社会环境、人们思维方式和利益格局造成冲击,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这时,能不能容忍创新的“破坏性”,能不能给创新以试错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能走多远。同时,作为肩负教化引领重任的教育领域,不光是大学,从小学乃至更小,都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培养机制,打破条条框框,让学生的创新求异之思维、批判质疑之思想充分释放、自由迸发。这样才能将创新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每位国民心中。

  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会一蹴而就,而须潜移默化、慢慢熏陶。多从主观心理的“软因素”着手,让创新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和本能,我们就一定能实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