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让社会科学更好支撑智库建设
朱光磊
//www.workercn.cn2015-10-27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发展社会科学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条件。因为智库工作主要依托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展开,离开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高水平智库建设就无法实现。为了更好发挥社会科学对智库建设的支撑作用,应深入研究我国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实现社会科学发展与智库建设有机结合。从当前的整体状况看,社会科学在支撑和服务智库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的平衡。

  中国意识与国际意识的平衡。理论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本身的发展,二是对现实的理论抽象。社会科学支撑和服务智库建设离不开前者,但后者更重要。在当前国际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研究并提出应对国内外各种重大问题的对策方案,需要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与各国对话交流的语境中进行,而不能只是埋头做自己的研究,也不能自说自话。因此,为了更好地支撑和服务智库建设,社会科学研究应注意中国意识与国际意识的平衡。在这方面,应做到“一进一出”。现在,几乎所有正规的对策研究报告,都有一部分专门介绍和分析国外处理相关或相近事项的思路与做法,这是十分必要的。对国外社会科学研究中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与方法要引进,但应注意,引进不是照搬照抄,而应在充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移植,并在移植的基础上产出自己的东西。

  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的平衡。做好智库工作需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要求我们淡化学科差异而关注产生某一问题的现实因素。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的平衡就在于将问题和学科双向打通,进而在相关学科之间实现协作创新。这就要求既在广度上又在深度上培育和推动综合性高水平智库建设。在这方面,应注意不能出现简单强调跨学科的倾向。跨学科是必需的,但应当是有重点的,做到“一科为主、多科并用”。因为不同学科之间,在思维方式、基本问题、概念体系、逻辑思路等方面是很不相同的。研究一个课题,还是应根据某个问题的基本性质锁定一个主要背景学科作为基本概念坐标,然后根据需要,大胆而有序地与相关学科领域实现融合、交叉,积极吸收和借鉴。否则,就会出现主线不清、概念冲突、逻辑混乱等问题。

  人文做精与社科做强的平衡。人文学科属于基础学科,是传统文化积淀和现实理论建构的表达。如果这方面做得不够精,就无法为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充分合适的概念和有解释力的现实理论基础。人文学科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是智库建设以及开展对策研究的根本。但是,人文学科研究及其成果运用在智库工作中属于较为体现个体化特点的部分,甚至是有某种模糊性色彩的部分。所以,对于智库建设来说,人文学科发展宜求精,重在把握长期趋势,甚至需要一些学者的个人体悟,不一定要有很大的人员规模。而智库工作对社会科学学科的要求则是直接和紧迫的。新型智库工作的对策性及其工作对象的复杂性非常强,需要用一手资料和数据说话,要有扎实的调研基础、足够的方法论支撑和理性分析,即需要有强大的社科理论支持。社科方面的“强”,表现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研究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材料,能够直接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实际需求,包括为此适当扩大研究队伍和鼓励采取团队工作方式,以更好地服务国家需要、推动国际合作。实现人文做精和社科做强的平衡,实际上就是要实现智库成果的“软”“硬”结合、“快”“慢”结合。

  (作者为南开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