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新媒体时代社会科学普及的创新
毕宏音
//www.workercn.cn2015-11-02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社会科学普及是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实践应用的活动。当前,随着以移动互联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勃兴,互联网已成为大众获取包括社会科学信息在内的科学技术信息的第四大渠道。这也使得社科普及工作在意识形态、传播主体、传播格局以及信息内容等诸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勇于开辟新媒体时代社会科学普及的创新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社会科学普及面临新挑战

  挑战之一:网络去中心化与尊重科学权威意识的冲突

  基于去中心化理念设计的互联网发轫于西方。网络环境因网络去中心化、个体至上、过度强调自由等观念、思潮的潜滋暗长,而与尊重科学权威、倡导集体主义,提倡文明有序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的现象并不鲜见,使得社科普及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挑战之二:网络自媒体对主流传播媒介的冲击

  当下 “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拥有了网络自主发声的平台,使得社科普及的主体单一性被打破,模式更加多样,内容更趋生动活泼。但网络低门槛、零成本和去责任化特质,一方面可能刺激自媒体的即时表达、随性表达甚至无序表达,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社科普及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谨性要求,再有,传统主流媒介在社会科学普及中所扮演的“船头的瞭望者”和“信息把关人”重要角色,因自媒体的迅疾发展,而在网络中变得弱化了。

  挑战之三:某些网络意见领袖对传统权威的消解

  在传统社会,管理者、专家、学者等因思想成熟、阅历丰富和富于卓见,往往成为有力推动社科普及工作的意见领袖。进入网络时代,增加了普通人成为意见领袖的机会,这虽是人们身份平等的进步体现,但使得意见领袖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分析网络社会现状,虽然绝大部分意见领袖立场坚定、政治过硬,能从正确的社科理论知识出发发表见解,但也有某些意见领袖,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持质疑乃至反对的态度。这样的人因是信息核心节点,有的粉丝达到了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因此,其一旦针对有关科学普及的问题发表见解,常常会混淆视听,模糊认识,对粉丝的舆情态度甚至社会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从客观上冲击主流的声音,消解传统管理者、专家、学者等权威的影响力。

  挑战之四:网络伪科学信息对社会科学信息的危害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空间结构呈扁平化与圈群化特征。圈群化常使同质性人群聚合在一起,易助长群体极化、从众、集体无意识等非理性的网络集体心理的发生。移动新媒体的互联、共享、简便、易复制等技术优势又加速了网络社会结构的扁平化,这种去权威的社会结构不利于信息的过滤,容易造成不良信息的病毒式传播。网络中集体无意识和过度扁平化倾向,影响了社会科学普及成果的传播,给某种披着社会科学“外衣”的网络谣言以可乘之机,也助长了某些网络伪科学信息的扩散。

  二、新媒体时代社会科学普及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社会脱胎于现实,它既是真实生活的映射,又发生着重构。这提示我们要把握其特殊规律,做到明确创新原则、丰富创新形式、充实创新内容、满足创新要求、完善创新体系,在探索中开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把握创新的原则

  遵循唯真唯实原则。不因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而冀图脱离实体社会,通过凭空想象、无中生有来推进新媒体时代的社科普及工作,而是看清网络社会的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本质,本着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此为基础进行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注重体验原则。始终追求网络社会服务的人性化和高似真性。不仅提供通俗性、大众化、同质性社科资讯,还要以网络主体的使用舒适感、真实感和体验度为主攻方向,实现社科普及工作的精准化、分众化、乃至定制化。从而满足网络用户对虚拟服务的更高要求。

  体现实时互动原则。移动互联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科学信息传播与普及,应由传统的从上至下、一对一、一对多的间断性、单向度的信息传播模式,转化为移动化即时互联、复合交叉式、多向度、社会化的信息传播模式,在长期浸润和潜移默化中,增加民众的用户信赖感、认同度和忠诚度。

  倡导联众聚合原则。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应通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满足民众的参与愿望,利用大众的资源、信息、经验、智慧和奇思妙想,扩大社科信息的传播普及范围,发挥网络自净功能,有效抵御网络谣言,实现科学普及效果最大化。

  第二,丰富创新的形式

  应探索社科普及的多媒体融合模式。当前,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科学普及作为一项实践应用活动,受到了技术发展、结构变革的深刻影响。因此,在科普知识播散普及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技术支持,可以实现传播载体的多媒体化。例如,实现社科普及内容在网络上的字、音、画、像、链接的和谐统一;实现相关信息在报刊、广播、电视与网络版、移动网络版的同步呈现;同时,也可通过组织再造,逐步实现包含了报刊、电视、电台、网络新闻媒体乃至自媒体的多层次、综合性的全媒体社科普及传播组织的跨界融合。

  也可探索社科普及的OTO模式。强调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处于新媒体时代,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的重点仅局限于网络。实际上,商业企业从线上到线下的OTO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举例来说,可以尝试社科普及知识讲座的线上预约和线下完成;也可进行社科普及专家与网民的在线交流和线下深度咨询;还可探索社科普及理论研究选题的线上征集和离线讨论等。

  第三,充实创新的内容

  社会科学普及创新离不开内容的创新。社科普及的管理组织部门、主流传播媒介凭借其公信力、专业素质和传统影响力,依然是内容创新的主导力量。新媒体则是创新的生力军。它们的创新实践,包括了内容生产、内容呈现和内容延展这三个有机部分。在内容生产上,创新主体要重视科学理论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传播中,既要强调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合规律性,也要着重倡导哲学、伦理、文学、历史、艺术等的价值性,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融入并体现在社会科学传播过程中。在内容呈现上,应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平台,借助其社会化媒体功能,以泛载和超时空技术,以简明扼要、实时互动的传播特质,以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表达手段,实现对社科信息的多媒体、全方位散播;在内容延展上,要改变以往以授者为核心的说教式、灌输式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转而注重传播内容的延展效果,挖掘普通人对社科普及内容制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通过培养和引导,将其中的优秀者纳入网络意见领袖的队伍中。

  第四,满足创新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创新和落实、落小、落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传播知识、提升文明,针对网络社会变化规律和传播特质,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要通过网络创新,充分凸显网络载体在传承文明、传播社会科学中的优势与功能;也要通过网络创新,达成文化惠民的目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还要通过网络创新,努力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为宣传普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天津“五大”战略机遇叠加、建设美丽天津等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互联网舆论氛围。

  第五,完善创新的体系

  完善创新体系,就要适应当前发展需要,切实形成社科普及工作的强大合力。具体来看,应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建构新媒体介入社会科学普及的理论体系,探索客观可行的实践应用模式;也应加强机制建设,制定出一整套契合网络化时代要求的,有利于社会科学普及事业推进的制度法律与工作流程;还要针对网络的变动规律,通过统筹协调,整合资源,进行跨行业、部门、群体的合作。即建立一支由相关社科普及管理部门、各类新闻媒体、网络运营商、专家学者等体制内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志愿者组成的,或固定或富有弹性的工作者队伍,通过促进队伍完善,做到优势互补,协同整合,创造性地开展新媒体时代特色化社会科学普及活动。(该文为天津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天津市社科联课题组“新媒体时代社会科学普及实践创新与理论提升”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