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校园不是天堂
谢宏
//www.workercn.cn2015-11-24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面对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欺凌案件,我们的社会、家长、学校,是否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案来防止案件的发生;而司法机关或法律界,是否需要考虑对现有的法律,做必要的修订来应对此类案件呢?

  中国有“三岁看大”之说。国内近年有关未成年人欺凌案件的报道,每每充满了惊悚的情节。起初文字的报道可能有点夸张,发展到上视频的地步,让你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禁对此惊呼震撼不已,让人对当今的孩童世界,有了另一番慨叹。

  在我的成长的年代,校园也有过欺凌现象,但很少,也十分轻微,拿现在的案件来比较,简直毫无可比之处,根本就不值得一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应该是孩子与家庭的关系有关。

  在过去的年代,一个人的成长,更多是与家庭有关。那时人员流动少,社会结构单一,一个人所受到的影响,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潜移默化。而当今社会人员流动频繁,地域跨度大,家庭和社会结构,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剧烈调整变化。今天的世界,社会结构变得多元化,人们的思维和社交模式,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进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看那些有关儿童欺凌案件的报道,人们会用两个字来形容,“残忍”,但看那场面,加害者似乎是在玩游戏嬉戏而已,非但不对自己的残忍行为感到害怕,还拍下视频分享炫耀,以期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残忍”。

  难道这样的事,就只有中国有吗?其实,儿童欺凌现象是个世界性问题。我来新西兰后,也见过这方面案件的报道,虽然少,但也可做类比。由于我夫人承包了中小学的商业清洁工作,她告诉我,会不时看见有沾满血迹的擦拭纸丢满厕所。据此可以推测,是某些孩子,用他们的方法,解决彼此的纠纷。我还看过网络上连载的纪实性文字,记录的是几个中国小留学生,在当地私校留学期间,受到当地同学欺凌,最后奋起反击的故事。

  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应对,责任就落到了父母、学校和司法机关身上。对这些喜欢闹事的学生,国内的做法,似乎仅限于口头警告或训斥而已。从前有问题的孩子,工读学校就是他们的去处,但近年来几乎没人提及这类学校了。

  我出国之前,常识让我以为,国外的学校对此是没办法的,因为讲平等嘛。但我发现自己错了,新西兰的学校,是可以把违反校规的学生开除的。有些学校对学生的着装和发型都有规定,违反的会被停学或开除。不久前,有个学生就为了保留自己的发型,反抗学校对他的处罚,与学校闹到打官司的地步,但学校并没因此让步。新西兰对那些捣蛋而正常学校不收的学生,会让他们去上特殊学校,类似我们从前的工读学校。

  前年新西兰教育部计划在我家所在的社区内建立一家特殊学校,但遭到社区全体居民的反对,原因当然是不喜欢这类人,即使是孩子,因为这计划会引起社区治安恶化,房价下降等。社区居民为此成立了请愿抗议委员会,设立基金,与教育部部长据理力争,进行抗议示威,迫使教育部暂停了该计划。

  另外,我还看过一个少儿时期受到欺凌的受害者写给媒体的公开信,详述了自己遭受欺凌的惨痛经历。这些个案都说明,校园不是天堂,无论中外,都需要各方面认真对待。看国内对相关案件的报道,大家说得头头是道,但似乎又无可奈何。

  我们常开玩笑说,要收拾那些败类,自己人似乎总是难以下手的,总是手下留情的,最后的结果,要么不痛不痒,要么最后不了了之,谁也不满意,最后只留下一个话题而已。而让外人来教育这类人,似乎就容易多了。最近有新闻报道,中国几个小留学生在美国期间,绑架欺凌同学,最后被美国的司法机构重重的惩处。但又有很多人不解,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件,美国干嘛如此大动干戈呢?

  中国人有这样的看法和想法一点都不奇怪,我们有些人总是把法与情混淆在一起,在一个法制不完善的国家,对一件事的处理,无论民间还是司法机构,最擅长的就是和稀泥,最后把事情搞成了不汤不水的境地。

  中国人的想法是这样的,孩子嘛,未成年人,什么都不懂,上个学也不容易。在这点上,新西兰与我们有点相似,司法对未成年人的惩处,我感觉比中国稍重,但相比美国来说,就不值得一提了。美国法律对此类案件的惩处显得严厉得多,司法机构会把一些残忍的案件,看作是成年人犯罪,追究起其刑事罪行来毫不手软,其判刑和刑罚也更具有阻吓作用。

  面对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欺凌案件,我们的社会、家长、学校,是否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案来防止案件的发生;而司法机关或法律界,是否需要考虑对现有的法律,做必要的修订来应对此类案件呢?这是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作者系移居新西兰作家)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