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民科”是科学吗
郑永春
//www.workercn.cn2016-02-26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LIGO成功探测到引力波,在中国出现了一个舆论副产品:“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不只是被网友称为“诺贝尔哥”的下岗工人郭树森,就在我写这篇稿子时,收到一家媒体转来的“民科”投稿《美国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成果属于造假》,标题后面还特别注明“原创”二字。这位作者认为,美国科学家探测到的根本不是引力波,而是两个黑洞相撞的爆炸冲击波,并且提到了“暗物质波”“暗能量波”“低频声纳波”“低频次声波”“中子星”等概念,然而,文章通篇既无公式推导,也无实验证明,全是臆想猜测与概念堆砌。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来说说什么是“民科”?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不少“民科”,他们明显区别于普通的科学爱好者,归纳起来有三个主要特征:

  一、“民科”们大多不屑于研究小问题。他们的“研究”往往针对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要么试图推翻著名的科学理论,要么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立志于研究一些听上去很玄、很牛的东西。爱因斯坦、相对论、宇宙模型等常常是他们挑战的对象。

  二、“民科”们常常把科学和神话混搭。“暗物质”和“阴曹地府”“夸克”和“太极”“黑洞”和道教中的“玄牝之门”等等,舶来的科学名词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中的概念混在一起,“洋”为“中”用,“科”为“民”用。

  三、“民科”们基本没有受过专业科学训练,也无意接受科学训练,数理功底较差。据一位科学家朋友介绍,国内某知名研究所门口总有“民科”来下战书、“砸场子”,一开始还接待,结果发现这些研究既无学术价值,当事人也无法沟通——你说他错,他却认为你是故意“打压”。研究所领导和科学家们后来不胜其扰,就从保安队里选了一位有高中文化的保安,教会他25道数学难题,凡遇到“民科”来访,就让保安大哥出马,只要挑战者连续做对5道题就可以上楼与科学家见面,但至今无一人通过。

  热爱科学不是坏事,但科学研究有着严格的规范。绝大部分“民科”所从事的所谓“科研”,与真正的科学研究存在本质区别。

  首先,科学是基于现象和数据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和演绎得到的合理认识。“民科”与科学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是理论研究,需要说明该理论的前提和假设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或途径进行推理和演绎,得到了什么结论。而且,结论的正确与否最终要经过实践和实验的检验才能被广泛接受。而“民科”往往只是罗列一些科学名词,他们既不了解这些名词的实质含义,更无法给出具体的实验数据。这也是为什么物理和数学是“民科”们的主战场和重灾区,而化学、生物等实验学科的“民科”较少的原因。

  其次,真正的科学研究十分重视学术民主,批判和质疑更是科学的本义。所以,科研论文投稿之后要接受严格的专家评审,科研成果要进行同行评议,这都是科研领域最普遍的做法。错的就是错的,对的就是对的,科学理论的真伪判别并不会因为是谁提出的而有什么变化。但“民科”们往往不能正确面对质疑,更给不出合理答复,认为科学界在打压他们,甚至认为整个现代科学理论都有问题。

  再次,真正的科学研究非常重视学术传承和科研合作。优秀的科学家不仅善于从前人和同行的研究中得到启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也注重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和优势,针对某一问题与其他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以LIGO科学合作组织2016年2月11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为例,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这一研究的论文作者多达1011位,分别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而“民科”们的理论往往横空出世,没有科研传承,他们的“科研”基本靠单打独斗。

  我无意嘲笑“老郭们”的执着,但他们缺乏逻辑求证的科学方法,按照这种方式做“科研”不仅不会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任何实质性贡献,往往还会影响个人生活。当然,职业科学家也要摒弃道德优越感,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帮助,指点迷津,使“民科”们早日走出迷惘。毕竟,科学传播是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