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解决素质教育瓶颈的根本之道
张昭阳
//www.workercn.cn2016-03-08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浙江籍政协委员何水法提出“取消中考”的建议,经媒体报道后,这几天正在各大社交媒体圈内流传。何委员认为,“中考”的存在,造成为升入重点高中而备考的压力,严重挤占了孩子们的休息时间和副科教育时间,“不利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有如素质教育的“肠梗阻”。笔者认为,“取消中考”对贯彻素质教育的意义,有用但有限。切实推动中小学教育质量普遍提升基础上的资源均衡化改革,推动大学招生方式公信力基础上的多元化改革,才是解决素质教育瓶颈的根本之道。

  中考对初中学生造成的巨大压力,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目前尽管从国家政策引导到社会共识,素质教育都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正在推进的实践,但实际上因为初中升高中的压力摆在那里,所谓的综合素质教育不仅在初中阶段往往沦为一句空谈,而且这种压力还传递到小学阶段,为了确保进入一个好的初中,不少家长从孩子一上小学就开始“起跑”,进入全力以赴的高度紧张状态,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等等各种课外班几乎填满了孩子的课后时间,让小学生们每天放学后在各种补习班之间疲于奔命。初中阶段因为直接面临中考压力,更是全程都成为竭尽全力的“冲刺阶段”,相比起大学扩招之后的高考,在很多地方中考的竞争激烈程度已经超过高考,考取当地的好高中甚至比考取全国的好大学还难。“取消中考”的建议如果实施,将有助于打通初中和高中阶段之间的瓶颈,无疑会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更从容的时间长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初中学生的课业压力,让“正处于青春发育最重要时期”的初中学生将精力从应付中考的高压状态下解放出来,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

  从国家“十三五”规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来看,从我国正在显现出来的生源逐年递减和高等教育日趋普及的趋势来看,“取消中考”这样一道高中入学门槛,并非不可能。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取消中考”只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它只是解开素质教育枷锁的众多环节和步骤之一,尽管是很重要的一环,但不是全部。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挥舞,只要大学录取还是以成绩分数论英雄,只要名校还属于求大于供的稀缺资源,即便是取消了中考,打通了十二年义务教育全程,也不过是延迟而不是杜绝了唯分数论的“最后冲刺”阶段的到来;高考的压力、升入著名高校的压力,还会层层向下传递,只是不像“中考取消”之前那样密集在初中阶段而已。

  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还必须有赖于大学录取制度改革,有赖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改革。这两项改革的真正见效,才会使素质教育目标全面实现。

  高考制度改革涉及教育评价体系创新,以综合素质测评替代“唯分数论”,以常年的成绩持续跟踪记录替代“一考定终身”,尤其需要以具有公信力的多元化招考方式替代独木桥式的统考,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爆出的腐败丑闻,让公众对高招方式改革充满疑虑,根本症结就在于如何建立多元化招考方式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而教育资源均衡化,则需要高中入学和小学、初中入学一样,实行就近入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但从目前的9年义务制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改革效果来看,已经出现了新的值得警惕的现象,即学区房的房价暴涨,甚至出现50万元一平方米的“天价学区房”。教育资源均衡化,不应该是平均主义的一刀切,强制性拉低优质学校的教育质量,而是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行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以有效激励机制鼓励优质学校教师向薄弱校流动,不再区分和设置重点、非重点学校和班级,推动薄弱校的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做大优质教育的增量,从根本上改变优质教育资源求大于供的局面,从而逐步扭转“追名校”的社会风潮,让孩子真正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