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成年之前,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影响、培养和诱导,不只是靠天分成长,更不可只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的故事常以不同的版本上演,这似乎已成为不少“少年天才”难逃的宿命。不过,有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依然希望孩子在某方面拥有超凡天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据《中国青年报》最新调查,54.5%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对有天分的少年的报道过于拔高,71.2%的受访者表示媒体报道有天分的少年应当就事论事,不要给孩子贴标签,61.5%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兴趣。
其实,在某领域拥有天分的少年并不罕见。除了孩子的智商由基因决定外,孩子的心智成长与生活环境密不可分,这也是书香门第多培养出早慧“神童”的道理所在。比如一代鸿儒钱钟书,在孩童时代就表现出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因其少年得志难免轻狂,时常口若悬河,任意臧否,其父钱基博训导他不可恃才傲物,还改其字为“默存”,钱钟书幸而没走方仲永的老路。不过,有这等理性和智慧的家长并不多见,这也造成了不少少年天分“半途夭折”。
“每个少年成名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疯狂的家长”,这句话虽略偏激,但并非毫无道理。在成年之前,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影响、培养和诱导,不只是靠天分成长,更不可只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曾经遭受挫折,体会过失败的苦楚,适度的“逆境成长”有利于孩子心智的健康。许多“少年天才”最终成了方仲永,不是因为得到的良好教育太少,或者天分突然消失,而是因为成年后不能适应社会、不能独自面对复杂的生活局面。事实上,激烈的社会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而不是在文史、艺术、自然科学等个别领域技能的比拼。在“短板效应”下,他们突出的天赋反而限制了自己全面发展,有人过度迷恋对天赋的依赖,逐渐丧失了适应社会的能力,甚至患上抑郁症,这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鲁迅先生曾讲,“现在被骂杀的少,被捧杀的却多”。“天才少年”古来有之,而能得健康成长又何其难?不要“捧杀”有天分的少年,当是媒体、舆论和教育者理性的态度。一方面,这需要家长对待孩子的天赋时,固然不必刻意打压,但也不能“揠苗助长”,只纵容孩子发挥天分而不重视对其智慧、人格的综合培养。另一方面,媒体也不该动辄将“天才”的“高帽子”戴在还未成熟的孩童头上。尽管“贴标签、赚噱头”能制造热点新闻,引来舆论关注,但或许会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捧杀”伤害。有天分的少年走出“神童光环”,能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天赋与缺点,这或许才能避免更多“天才少年”走向“泯然众人矣”的悲剧。
“网络占位”与“焦虑父母” | 2012-11-05 |
顾明远: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 | 2012-11-05 |
今天,我们如何向传统文化致敬 | 2012-11-05 |
青少年体质何时“止跌回升”? | 2012-11-05 |
别让戚继光继续堵枪眼 | 2012-11-05 |
别让手机成为“孤独手雷” | 2012-11-05 |
所有人的儿童节 | 2012-11-05 |
黄民兴:由历史来探析阿富汗问题的由来 | 2012-11-05 |
社论:用监护“确责”让留守儿童走进春天里 | 2012-11-05 |
有一种教育叫“吃苦” | 2012-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