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许耀桐
//www.workercn.cn2016-04-12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四十年中,我国高等教育部门中主要的标志性发展体现在供需两个方面。在供方:恢复了高考制度;设立了严格的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学位体制;高校数量增加和教育能力提升;改革了原来的公费就学制度;大幅增加了招生规模等等。在需方: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对高等教育机会的需求大幅增加,大批学生迈出国门自费去海外留学;实行了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供方的能力仍然严重欠缺,这不但反映在为适龄青年提供的入学机会(名额)上,而且更重要地反映在所提供的教育质量上。在入学机会方面,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大概三分之一的适龄青年能够进入高等院校。在教育质量方面,情况更为堪忧。在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把对行政人员的管理和对科研师资的管理混用起来,采取同一种管理办法,实行同一套规章制度。

  值得忧虑的是,我国需要有学生去海外留学,特别是去美欧等发达国家,以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同时增进相互了解,但超量的海外留学生是否是好事,值得商榷。也许就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状况来说,这是好事,但也绝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只能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滞后的,以至于我们有大批的学生选择去海外寻找合适的就学机会。应该认识到,目前的状况是完全不适合我们追求的大国地位的。在我们追求的目标中,应该包含建设一大批在世界范围内来说都是出类拔萃的、各国年轻人所向往的高等教育学府。这样一个前景才会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培养必要的真正人才。

  基于中国教育所出现的隐忧,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我国都有必要对高等教育进行大量的投资。在短期,对这一部门的投资有助于拉动经济;在长期,对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对培养适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将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资本市场可以在诸如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等方面有所作为;可整合私人和公共资源,在供给方增加和改善教育设施(学校、学院、大学等)以提高教学质量,在需求方提供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和其他类似的措施帮助贫困学生充分抓住机会。为了避免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公共投资的对象应该集中在缺少私人投资的领域,或者因外部性和确保公平性而需要重点投资的地方。(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