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方志刚
//www.workercn.cn2016-04-12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就在于加快教育的结构性调整,推动整个教育链条的良性循环和健康运行,实现教育均衡和公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在我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教育是民生事业之首。当前,教育领域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学、就业等结构性矛盾,教育发展还存在着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等不平衡的问题,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还存在着落后于时代的现象。“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就在于加快教育的结构性调整,推动整个教育链条的良性循环和健康运行,实现教育均衡和公平,从而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使教育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平和均衡:从“赢在起跑线”到“冲过终点线”

  城乡协调发展,是体现经济社会层面上的全方位协调。公平和均衡是教育的前提,同样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们的美好愿望,同时从一个方面也影射出扭曲的社会需求。保障教育公平和均衡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它与人们的整个教育观、人才观、用人制度、考核评价制度都密切相关,单靠教育的力量,没有社会的配合,往往刚按下“葫芦”就浮起“瓢”。如为了追求“零择校”政策下的教育公平、资源公平,就有可能造成“民办更热”、“学区房更火”的失衡。浙江省具有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也具有教育均衡发展的条件,如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师资互派、名校长互派、高中走班制,省属高校参与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共建等,都提升了保障教育公平均衡的空间和能力。

  “都要冲过终点线”是教育公平和均衡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保障。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省15岁以上文盲人口仍有305.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62%,文盲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4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不高的问题,不仅在农村普遍存在,在城市也很突出,这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不协调,与教育现代化目标存在很大差距。要更加重视校园外的非正规教育,把握教育需求和动向,弥补历史欠账,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和改善文化生活质量的灵活弹性教育。

  公平和均衡:绕过“独木桥”走上“立交桥”

  近年来,我省每年有30多万高考生,他们中的80%以上都能上大学。但报名考生的减少和录取率的提高,丝毫没有弱化“全民高考”的紧张,反而愈演愈烈。高考压力之所以那么大,归根结底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加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考生都希望能进入到一个更好的高校,为日后发展增加筹码,“象牙塔”之路仍然是一座“独木桥”。

  大学扩招到今天,重点高校的招生数量也基本趋于稳定,要缓解这种“高考一到全民让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窘迫局面,必须要另谋出路。我省深入开展的高校学分互认、教师互聘、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部分高校重点专业学习等措施,体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学习环境氛围。此外,近年成立的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试行公民积分卡,加快建设开放大学,将搭建人才成长更为广阔的“立交桥”,通过学分互认和兑换,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共享,使各类学校的教学水平趋于均衡,拓宽了莘莘学子接受优质教育的路径,也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广地惠及人民群众。

  公平和均衡:“民生砝码”释放“创新力量”

  浙江山水秀美,人文荟萃。千百年来,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徙和文化交融,造就了浙江人民兼有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凝炼成了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观念,求真务实、主体自觉的理性,兼容并蓄、创业创新的胸襟,人我共生、天人合一的情怀,讲义守信、义利并举的品行,刚健正直、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志向,凝聚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以及“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正处于中国教育实现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倒计时的历史关口,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师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积极扩大教育开放,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均衡,保障民生的公平和均衡,才能更好地实施价值引领和精神激励,将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众多人才,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作出新贡献。(作者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