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成为新常态下传统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虽然近年来我区经济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但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较大,且多为资源型、高耗能企业,传统增长动力减弱、新的增长动力不足、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等困难和约束日益突出。因此,必须从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把握科技创新机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发力,走出新常态下广西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充分认识和发挥好产业科技创新作用
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基因,产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往往会带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的出现,能够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实现高质量的有效供给。近年来,我区组织实施的“铝资源开发重大科技专项”,在航空铝合金材料与加工技术、交通运输高端铝合金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既满足了我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高端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也为传统铝业发展创造了的新增长点;柳州市汽车、冶金、机械三大传统优势制造业,依靠科技创新占先机赢优势,顶住了市场的下行压力。2015年,全市汽车工业产值达到2080多亿元、产量230万辆,城市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达9.7%,排名由全国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这些生动实践进一步印证,把科技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一环抓紧抓好,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供给结构和质量,就能够发掘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催生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成功打造产业“升级版”。
高度关注和把握好产业科技创新机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尚在孕育突破之中,给产业变革提供了重要机遇。如传统汽车由于受到越来越严格的能耗、尾气排放约束使得技术难度以及综合成本上升,而新能源汽车则得益于技术的加快成熟使得成本持续降低、市场加速扩张,“汽车产业发展拐点”机遇来临;互联网跨界融合对传统制造业渗透、融合甚至“颠覆”,产业竞争已经由传统的价格、质量竞争扩展到“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竞争,“互联网+”契机凸显。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柳州市正是积极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努力从“柳州制造”向“柳州智造”华丽转身,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大型企业自动化应用率达到87%、规模以上企业60%实现管理信息化,“两化融合”总体水平全区第一;柳工集团加强新的技术研发和转化,依靠信息技术加快产品转型和成本控制,实施应用先进的“工程机械产品远程管理系统”,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遍布全球130个国家、近400多家经销网点布局,国际业务在集团业务比重达35%.因此,要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力量搞好技术预见研究,从而发现、认清机遇,全面把握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明确技术需求,分析技术更新对经济增长、市场竞争、社会变革等平衡关系的影响,系统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形成发展规划和实施建议,为特色优势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发展导向。
补齐“短板”,整合资源,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的核心和基石。虽然我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科技活动产出排全国第30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只达到全国水平的1/3,着力补齐科技创新三大“短板”成为当务之急。
补齐创新投入欠账“短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是公认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十二五”期间我区该项指标仍未达到预期目标,产业科技研发投入不够,科技活动投入排全国第25位。必须放宽政策、放活主体,尽快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多方投入科技创新新格局。积极探索政府资金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引导资金等方式,带动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大力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建立科技企业贷款融资“绿色通道”,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动科技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等,进一步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
补齐平台建设滞后“短板”。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是聚集和发挥创新资源作用的重要载体,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区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少,国家重点实验室仅两家(全国48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只有3家(全国34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仅8.3%.因此,要创新体制机制、千方百计以多种形式加快发展。围绕特色优势,持续支持建设好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建设若干国家级实验室,提升全区产业科技创新源头驱动力;围绕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加快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更多的区域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大力推动4个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建成创新型特色园区,加大对5个自治区级高新区发展支持力度,在具备条件的市级区域再新建若干个高新区,积极探索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鼓励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以及各类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促进各类创新平台积极扩大开放合作,注重产学研结合,搞好协同创新;依托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创业证券公司、投贷联动、股权众筹融资等先行先试;破除科技人才、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优惠政策落地难障碍,让科技人员在创新中获益,让企业在创新中赢利。
补齐科技服务乏力“短板”。科技服务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产业科技创新活动产出效率。要积极探索科技服务业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化服务,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源头供给。引导和扶持形成一批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规范技术市场经营行为;加快构建数据标准、品牌标识、管理制度和服务规则统一的全区网上技术市场,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落实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向社会开放,制定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服务的标准规范,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作者为自治区科技厅副巡视员)
聚焦环境:生态效益补偿的机理及实现路径 | 2012-05-11 |
苏南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示范与探索 | 2012-05-11 |
是一条值得探讨的路径 | 2012-05-11 |
垸:明清两湖平原社会变迁的核心要素 | 2012-05-11 |
校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 2012-05-11 |
法律制度的经济作用 | 2012-05-11 |
法律制度的经济作用 | 2012-05-11 |
法律制度的经济作用 | 2012-05-11 |
法律制度的经济作用 | 2012-05-11 |
全球影响力需要科创型专业智库 | 2012-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