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大学考试题需要那么难吗?
//www.workercn.cn2016-05-27来源:大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几天前,兰州交通大学3名学生给校领导写信,反映对大学考试的困惑,并提出提高考试难度,变换考试题型,让考试真正体现学生实际水平。公开信引发人们广泛讨论——

  大学就应当“宽进严出”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连年扩张,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的有关数据显示,1978年,高校毛入学率只有1.55%,但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已达到40%,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在我国每10个18岁到22岁的年轻人中,就有4个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显然,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过渡到了大众化的阶段。

  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时代,不少大学为了追求办学收益竞相盲目扩招,导致相应的软硬件跟不上,对学生只能采取“宽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像“学霸”吐槽的试题简单且雷同等现象确实折射出时下大学教育的顽症。跨进大学门犹如进了“保险箱”,学生“放养”,考试“放水”,大学时光基本上就是玩过来的大有人在。面对走形式般的考试、做论文,只需“临时抱佛脚”突击一下,鲜有不能过关的。学生失去了学业压力,自然就会经常旷课,将精力转向娱乐休闲、谈情说爱上。这样的大学俨然成了文凭的印刷机,随之带来的必然是教育质量的失控和滑坡。学生在大学里没有掌握真才实学,缺乏社会竞争力,又加剧了就业难的现状。“宽进宽出”使大学成为了“最毁人的地方”,也失去了其培养人才的价值功能。

  由此我想到了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在颠沛流离、极端简陋的办学环境下,秉承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坚守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品位,以严谨的课程学制、严格的学分制度、严苛的专业考试,为学生未来发展夯实了良好的学业素养,联大招生的本科生总计有8000人,毕业只有2000余人,从中却走出了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8名两弹一星功勋奖得主及近百名两院院士,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时下,许多国外高校都实行了“宽进严出”的模式,尽管招生相对宽松,但对毕业却要求很严,越是名牌大学越是这样。德国的大学淘汰率在30%左右,法国的大学淘汰率高达近50%,美国哈佛大学每年有近一半的学生毕不了业,还会直接劝退很多人。正是因为淘汰率高、混文凭难,才会鞭策学生好学上进,不敢虚度大学的宝贵时光,从而保证了毕业文凭较高的“含金量”。

  面对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源鱼龙混杂、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现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可谓切中肯綮。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宽进严出”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也是维系大学声誉的必然要求。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现行大学考试必须尽快引进淘汰机制,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器。(怒松,教育工作者)

  “学霸”之惑的痛点在高教模式之弊

  《中国青年报》报道,兰州交通大学3名本科生日前给校长和教务长写信,抱怨“部分课程考试题型单一、试题过于简单”,“部分学生考前突击得高分影响公平”,“部分通识课授课方式传统”……笔者并不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尤其是大学考试的难易程度,绝不能跟随那些所谓的“学霸”们游走。

  “试题过于简单”之说站不住脚。大学教育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传授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或是使学生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爱因斯坦认为,一个大学不能因为社会生活五花八门的要求而忙于搞各种专业训练,也不应跟着这种需求亦步亦趋地追时髦。他打比方说:“如果青年通过体操和走路训练了他的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那么,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大学考试就是要考基础的东西,舍弃基础知识而追逐连“学霸”都头疼的考题,徒劳无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尽管大学教育更多地具有一种专业教育的特点,但现代大学教育已越来越强调和重视通识教育,人们越来越把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大学课堂应承载精神与文化,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而完善的人格,培养有思想、有专长,能够服务社会和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正如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的,“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舍弃通识教育,舍弃综合素质,而致力于“钻牛角尖”的解题与考试,岂不舍本逐末!

  所谓“大学考题简单影响公平”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只因为部分学生考前突击得高分,就能够得出“大学考题简单影响公平”的结论?考题不管简单还是艰深,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公平的,真正的学霸,不论题目简单与否都能考得高分。依据这几个“学霸”的观点,高考按照“奥数”、“奥物”、“奥化”竞赛标准来出题,岂不更好?但这能行得通吗?笔者认识一个朋友,他上大学期间不太用功,但考前“连轴转”突击几天,成绩几乎门门都名列前茅,毕业后水平也不比那些死钻“牛角尖”的所谓“学霸”们差,工作拿得起放得下,很出色。这说明,上学不必当“学霸”。

  其实,“学霸”之惑的痛点不在考试的难易,而在高教模式之弊。一是大学教育学用脱节,多年来陈旧的知识体系得不到更新;二是教学评价机制为“科研成果”所累,教学成效评价几无权重;三是缺乏探索创新和自由争鸣的土壤和氛围。

  “学霸”的观点的确有些夸张,难怪许多理工科的学生对建议信的内容极不赞同。不必在乎考题的难易,把知识学到手,把综合素质提高了,你就是成功者!(李耀斗,企业干部)

  考题简单“学霸”吃亏了吗?

  作为在校大学生,对学校考试工作有不同看法,并且积极“上书”校领导要求整改,这种认真的处事态度和敢于表达诉求的勇气本来是值得表扬的。只可惜,三名“学霸”对大学考试感到困惑的原因,却是觉得考题简单导致考试成绩无法拉开差距,让成绩好的人“吃了亏”。而这样的想法和理由未免有些幼稚、狭隘。

  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应该是通过知识积累不断提高自己,为将来实现个人理想夯实基础,而不应该只是为了应对眼前的一场考试,和他人比高低。知识学到自己的肚子里就是自己的,哪来的“吃亏”一说?片面追求在大学突出“学霸”身份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畸形思维,或者说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正确价值观。

  时下,高校普遍实行综合测评的奖惩制度,并以此作为学生评奖评优、保研等的依据。综合测评的内容包括德、智、体、能等多个方面,结课考试成绩只是其中一项。所谓的“学霸”们如果在考试成绩方面不能占绝对的优势,就极有可能在综合测评中被考试成绩稍差但其他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同学击败。所以,“学霸”们对大学考试的困惑,其实也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大学学习方式让习惯了以成绩为导向的他们渐渐失去了优越感,因此产生了焦虑。

  书本知识掌握得再好,不等于将来运用得最好,这也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因此,“学霸”们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能只是一味地希冀通过日常结课考试的分数维系优越感,而必须科学规划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果将来走上社会,什么事情都不如别人做得好,空有一份高分的成绩单,真的就是“50%的知识白学了”,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吃亏”了。(程绍德,特约评论员)

  大学应让“学霸”“学渣”各得其所

  “学霸”吐槽“试题简单考不出学生实际水平”,说明改革高等院校的教学与考试制度已势在必行。

  考试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性环节,既起到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作用,又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然而,看看当下的高校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方式几乎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塑造”学生,没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和环境;考试方式形式单一、内容陈腐、试题质量不高,教师自由空间小等问题渐多、积弊渐重。

  辩证地看,考试是一柄双刃剑。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造就创新型人才,而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僵化的考试制度则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高校教学与考试制度改革,一方面是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一致。通过考试诊断教学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从而调节教学双方向教学目标迈进。另一方面,考试目标应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要想人才多样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尊重人的个性。要在考试制度设计上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张扬,既要突出基础知识考查,又要兼顾能力考查,同时对题型进行创新设计,促进学生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改革之难,不仅仅难在触动利益的制度设计,也难在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价值作为改革的思想支撑,高校教学与考试的改革更是如此。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教育是通过考试制度下的“以分取人”把公平放在了首要位置,那么,当前的改革方向,高校教学更应尊重个性、体现个性,让“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一最根本认知回归。如此,“学霸”和“学渣”才能各得其所。(黄毛,公务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