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面向未来,只有深化改革创新,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全速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加快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正迎来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世界级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各领域的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本土化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我国科技发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如何从“占有一席之地”向“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深刻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这是面向世界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战略之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与国外垄断、自身积累等密不可分,也与体制机制障碍直接有关。如,科技决策方面,存在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的现象;资源配置方面,没有完全遵循科技创新规律,而是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科研管理方面,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尤其是经费使用管理,不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性活动等。这些问题若不有效解决,我国科技创新难以实现更大突破。
媒体报道,凭借一项国际领先的基因编辑技术,籍籍无名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引发国际学界热烈关注。而此前,他10年未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如果“在有的高校,可能早就被扫地出门了”。稍微了解学界的人都知道,“有的高校”不在少数,量化考核成为一种难以抗御的体制性力量。在这种体制下,重数量不重质量、重短期不重长远、重成果不重人才等做法,违背了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不良学风,影响了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辛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科技创新就像一场寂寞的长跑,耐不住寂寞就跑不到终点,经不起失败就不能成功。而现实中,有的人把搞科研当作“敲门砖”,以注水学术博取实惠名利;有的人热衷于短平快的研究,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果;有的人宁愿亦步亦趋“跟跑”,也不愿一马当先“领跑”……这种功利主义取向,是科技创新的最大敌人。彻底打败这个敌人,既要有矢志创新的科学精神,又要有呵护创新的科技体制。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 “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这个引擎的“点火系”。深化科技体制及相关体制改革,就是要完善“点火系”,让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无论战略规划还是科研评价,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人”就是富有创新精神、专注追求真理的人。有人说,大学管理的微妙之处在于如何“为中才立规矩,为天才留空间”。科研管理也是如此。科技管理部门要善于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坚决摒弃行政化、机关化、琐碎化管理方式,而不能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能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不能把科学家变成会跑项目的“公关”、善填表格的“文员”、精打算盘的“会计”。一旦有了辽阔的自由创新空间,必将孕育丰硕的自主创新成果。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科学研究本身超越狭隘功利,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现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只有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全面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让科技创新释放出引领发展的磅礴动能。
奋力创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 2014-06-23 |
以改革激活经济发展新动力 | 2014-06-23 |
坚守和筑牢实体经济这块强国基石 | 2014-06-23 |
以“一号工程”为创新发展新突破 | 2014-06-23 |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 | 2014-06-23 |
建设创新强国的思想纲领和战略指南 | 2014-06-23 |
推动创新发展的思想宝库 | 2014-06-23 |
以创新促发展 以改革促创新 | 2014-06-23 |
弘扬创新精神 深化改革创新 | 2014-06-23 |
科技创新改革要点好“三把火” | 2014-0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