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构建市场化的人才创新创业系统,要根据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推动政府简政放权。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对全国各个地区而言,如何破除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比拼和同质化竞争争夺人才的不良循环,形成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子”,以及和各类人才真正发挥作用的“能动场”,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推动区域持续创新发展的决定性要素。要在人才工作上有所突破,就需要各地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自然禀赋、资源积累和独特环境,打造能产生人才感召力、承载力和集聚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近年来,北京的中关村借鉴硅谷发展,积极促进政府、市场、社会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了由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的原创技术、多层次合作平台、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社会与科技中介、创新文化等六大要素构成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各类产业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支撑,促进了创新资源的有效聚合和优化配置。
目前,中关村地区云集了百度、小米、搜狐、微软、IBM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和不可胜数的新兴创业企业。不论是初出茅庐的优秀毕业生还是自海外引进的高端技术人才,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位置。同时,中关村还有37家新型社会组织,致力于为人才联合创制技术标准和搭建平台。各个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创新要素互相交叉、协同、分享,带来了整合和溢出效应,形成了跨界融合,源源不断地在中关村地区催生出更多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
在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既有领军企业“大树”,也有新生企业“小苗”。衰老和落伍的“大树”或“小苗”死去,其留下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又会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以催生和滋养新生的创业“种子”。这种能够使人才和企业有机循环的大环境,使得中关村成了一个吸引并留住大量人才的地方。
创建“意外发现管理”机制
现代“创新”的潜在条件是隐性知识和资源的流动。其中的“隐性知识”具有不确定性,但只要配置辅助资源,就能生成创意产品、创新技术,进而产生创造力经济。相比由政府主导的创新体系,自发形成的创新体系更容易让知识与资源碰撞出火花,升华为想法和创意。所谓“创新管理”,就是要管理这些碰撞出来的意外发现,不让可贵的创新成果流失。
构建自主化的人才创新创业系统,要着力消除体系内不同主体间的“孤岛问题”,构建由政府部门、高校与科研院所、产业与投资人、各类中介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有机融合而成的生态体系。良好的区域开放创新环境,能够增强各创新主体的交互性和自主性。这种社区更有利于意外创新的发现,也能推动市场、政府和社会资源有机互动,使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有机萌发。
提高市场化发展水平
中关村地区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市场的力量。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就要提高人才发展的市场化水平,依据供求、竞争、价格规律汇聚和使用人才,让人才吸引人才,让环境吸引人才,实现政府角色从“前台导演”向“后台服务”的转变。
构建市场化的人才创新创业系统,要根据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推动政府简政放权。其次,也要大力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人才中介和科技服务机构,进一步放宽人才服务业准入限制,强化市场和社会在构建现代人才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的国际化人才管理服务机制。最后,还要构建创新的区域人才诚信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征信、评信、用信体系,打造透明、公开、公正的国际化诚信环境和人才法治环境。
提高多元国际化程度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要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就需要我们开放思维、视野和胸怀,吸引不同门类、文化和国别的优秀人才,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美国硅谷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网罗了来自全世界的顶尖人才。数据显示,2013年硅谷共有居民292万人,其中外国出生者的比例高达36.4%,生于中国者在其中占到了14%,在硅谷的7000多家电子及软件公司中,有2775家公司由华裔或印度裔工程师主持科研开发。相较之下,目前的我国对国际一流人才引进力度还远远不够。2014年在中关村工作的港澳台、外籍人员及留学归国人员总和为29.27万人,只占中关村科技人才的14.9%,这和国际一流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要在吸引海外国际化人才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以实现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异质多元、互补增强。为此,我们要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胸怀欢迎外来人才,努力营造国际化、多元化的环境,让海外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以使他们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打造“三链”结合生态体系
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应该是生态化的。生态化的系统应有多元构成,其中不同的功能区块应当能够彼此连接。当下,我国中关村的创新创业配套服务已经十分完善,天使投资、金融服务、投行、律师事务所、科技媒体、咨询公司、中介机构、研究机构等可谓应有尽有。这将有效促进创新创业者更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将企业做好、做大、做强。各地区要推动人才创新发展,不能只靠高科技企业和高水平院校,也需要健全的服务机构、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以增强本地区对高端人才的培养能力。
构建生态化的人才创新创业系统,需要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创业文化、专利保护、金融服务、中介组织,以及政府支持这五重要素彼此依赖支撑,缺一不可。只有努力将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创业链“三链”紧密结合,打造各类产业要素有机聚合、优化配置、相互关联、有效支撑的有机生态体系,我们才能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作者分别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才研究会原副会长)
《战略纲要》绘就怎样的新图景 | 2015-01-14 |
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怎么干?终于... | 2015-01-14 |
现代战争制胜之文化因素 | 2015-01-14 |
坚持创新发展 | 2015-01-14 |
扎实推进“双创” 加快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 2015-01-14 |
把握好政治家办报的时代要求 | 2015-01-14 |
补齐短板用好人才 激发创新创业动力 | 2015-01-14 |
必须突出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2015-01-14 |
创新驱动是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核心战略 | 2015-01-14 |
副中心应建成创新“样板间” | 2015-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