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6年7月26日至28日,由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草原文学理论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草原文学高端论坛”在兴安盟阿尔山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国内著名学府及研究机构的近20名著名学者,就草原文学的基本理论、草原文学的治学方法、草原文学的作家作品等重要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开放多元的讨论。经过三天的研讨、争鸣,论坛完成了它的预定内容,达到了预期目的,实现了“明确学术方向,确定学科定位,增强学术信心”的任务。
关于草原文学的概念特征的讨论
什么是草原文学?草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是草原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直接关系到草原文学的理论边际,是研究的基本学理出发点。与会专家对此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讨论。南开大学教授、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查洪德先生在对学界已有的草原文学概念进行深入学理辨析的基础上,提出草原文学是文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一种自然生态、人类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类型基础之上的。”“凡写草原的,在草原上写的,草原人写的,关乎草原的,表现草原生活、体现草原精神的,都可算作草原文学。”这种界定,不以作家民族身份论,不以运用语言论,不以题材形式论,也不以行政区划论,“与草原文学并列的概念……不是西方文学、东方文学,而是海洋文学。”这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阐释,对学界如何厘清草原文学的边界颇有启发意义。作为草原文学研究的前辈专家、内蒙古大学刘成(策·杰尔嘎拉)教授通过对3个概念的比较辨析来界定草原文学的区域边界:“草原文学、蒙古族文学、内蒙古文学这是3个性质不同、内涵不同的文学概念。这三个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相同的一面,又有相异的一面。”进而指出草原文学“就是以我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的文学,是由生息在这里的先民特别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和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学。更具体地说是内蒙古各族人民以及历史上曾经生存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各族群所创造的文学。”北京师范大学魏崇武教授则提出应该从草原文化的角度来为草原文学下定义,并认为整理研究草原文学的基础文献对于认清草原文学的概念是有益的,建议内蒙古草原文学理论研究基地甚至是学界应该编纂《草原文学作品总目》或《中国古代草原文学作品总集提要》。这一建议既有学理意义,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金海研究员则从草原文学与草原文化的关系,草原文学与蒙古族文学、游牧文学、内蒙古文学的关系,客观事实与研究者的主观选择,以及分清内涵与外延等多向度来思考草原文学的概念问题,并重申从草原文化的重要角度来考察草原文学概念的重要性。包斯钦研究员则从“两个不在场”切入对草原文学基本理论的讨论,认为关于草原文学的研究要有世界意识、世界眼光。凡此种种,正如查洪德教授所总结的,都是“学理上立得住,多种界定并存”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拓展、不断深化、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关于草原文学特征,查洪德、刘成、金海等学者都做了较深入的思考。查教授认为草原文学特征来源于草原,而草原的特点“是‘大’:阔大、宏大、远大、旷大,大境界,大心胸,大气象,大气魄,大度包容,大大落落等等。”“草原文学之大,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风格上,以及人物形象,篇章结构等等。即使前边说到的江南人对草原的描写与想象,也体现了对大草原的惊奇或向往。”大而能容,能包容就和谐。草原文化体现和谐的精神。“刘成教授认为草原文学的特点可以从”三性“入手来探究,即主体性、多民族性和独特性。所谓主体性,即”蒙古族文学集草原文学之大成,传承并拓展了草原文学“。所谓独特性,是指”草原文学所具有草原文化的形态特征和精神品格特征“,一是”草原文学基本上都取材于自然、牲畜和牧人生活“;二是”英雄精神和阳刚之美是草原文学的内在精神和审美取向“;三是”崇尚自然,人与自然自由完美统一是草原文学最高的审美追求“;四是”草原文学有其常用的独特的表现手段。如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抒情、韵散结合、神幻浪漫以及对自然万物人格化和‘兽形类比’手法“等等。金海研究员则从学理的角度发出告诫,探究草原文学的特点要关注那些长久、稳定的因素,要厘清哪些是主流的、核心的、长期的特性,哪些是从属的特性。
上述关于草原文学基本理论的深入讨论,既坚持真理又兼顾实际,既有学理意义又有可操作性的研究理念,对于学界未来的草原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于草原文学的个案研究及方法论启示
本次论坛除了草原文学基本理论的深入讨论以外,还有关于研究方法论方面的启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子烨研究员指出:“草原文学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能孤立地研究草原文学”。著名元史专家、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从历史的视角,以一则谚语“连森林都会庇护一个受伤小鸟”、一个民俗“说这个孩子眼睛有火”流传情形来揭示蒙古民族早期文学文本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从《蒙古秘史》流布的过程以及不同文献版本情况,认为有关历史文献的发生发展机制对草原文学的文本研究是有影响的。刘教授以丰富的史料和丝丝入扣的文献解读,尝试从历史文献中寻择草原文学文本,使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草原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乌云高娃博士《与元朝的政治联姻及文化交流》一文,从文化史的角度表达了草原王朝——元朝的文化发展情况,提供了草原文学发生的一个场域或语境。这些都启示学界:草原文学研究离不开草原文化、草原历史。
范子烨教授以长啸与呼麦关系的个案,来表达其从音乐的角度对草原文学的关注,他以音乐形态的同一性、发声方法的同一性、民族属性的同一性等三个方面,梳理了古老的长啸与草原民族的呼麦的源流关系,令人耳目一新。范教授通过这一个案指出:要走近草原文学发生的源头,梳理最原始的要素去研究草原文学。
中央民族大学徐文海教授则从另一个草原文学的领域——蒙古族题材的影视艺术来展开他的研究,从时间维度和创作主体身分的维度勾勒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轨迹。相类的研究,有包头师范学院王素敏教授的论文《从受众心理看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意象选取》,其从具体微观的角度讨论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象,诸如“敖包相会”“马”“狼”及具有民族因素的音乐等,分析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构成和手段,进而提出了“民族特质”与“文化认同”这样的大问题,这种知微见著、小题大做的方法值得肯定。
内蒙古大学高建新教授拈出草原文化的核心形态——北方游牧文化,并探究其对唐诗的影响,认为游牧文化培养了唐人的英雄主义情怀,扩大了唐诗的题材,影响了唐诗的风格。在游牧文化的深刻影响下,某些唐诗也具有了草原文学的特质,甚至成了草原文学的文本。并且,高教授提出草原文学研究不宜预设概念,应搁置争论,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逐步厘清草原文学的概念与特征。河南大学教授杨亮、张乐林通过《草原文学书写下的元代扈从纪行诗》,较为详尽地梳理了元代扈从纪行诗的内容,即歌咏巡幸盛事的纪事诗、描写边塞风光、风俗人情的边塞诗、咏史诗、上都宫廷生活诗,学术讨论和文本解读深入细致,并且从中寻绎梳理了扈从纪行诗的诗学意义和价值。相似的成果还有内蒙古民族大学王双梅副教授向论坛提交的《元代文人的两都之旅及其纪行之作》。
西北民族大学多洛肯教授较为深入地讨论了游牧文明视野下的哈萨克语文学的情形,认为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创作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其文学品格来自于辽阔无边的大草原,有两大类象征意义的意象系统,即马意象和狼意象。多洛肯教授的研究提示学界要关注内蒙古草原之外的草原文学,关注草原民族的母语创作,关注草原丝路与绿洲丝路的互动。包头师范学院冯永朝教授的论文《民间文学对新时期内蒙少数民族作家生态创作的滋养与影响》,梳理了民间文学的传统在生态精神、生态题材两方面滋养和影响当代内蒙民族作家的创作情形,这种植根于生态美学的微观研究也值得关注。
此外,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学理论研究基地的代表,于东新教授的论文《<天骄>的文学史价值》,以通辽市文联创办的文学刊物《天骄》为中心,考察了通辽地区三十年文学发展的轨迹,认为《天骄》为改变通辽乃至科尔沁草原文学的面貌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它为通辽市、内蒙古,乃至当代文坛培养、扶持了许多优秀作家,如玛拉沁夫、江浩巴根等;其次,由于注重对文学新人的发掘和培育,它成了草根作者的精神家园,它以绿叶的情怀默默托举着科尔沁草原文学的未来。再次,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个微型窗口,《天骄》作品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再有,王妍博士的《多元文化中草原书写的身份焦虑》、徐颖涛副教授的对扎哈达小说《空心人》的解读——《现实中的梦境与梦境中的现实》,既有宏观的理论思考,也有微观个案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蒙古草原文学理论研究基地学者们的努力和研究水平。
上述研究,启示着学界的草原文学研究要有多元、多向度的视角,要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尤其是植根于草原文化的母体之上。同时,更重要的,草原文学不仅是研究的对象,它更是一种研究的方法和视野,草原文学必定会改变了传统文学史版图的模样,昭示着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起到“重写文学史”的作用,甚至会掀起文学研究的一场革命。
关于草原文学的学科构建
关于草原文学的学科定位与构建,虽不是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但也有学者给予了一定的关注。查洪德教授提出“扬长避短,做好我们的研究”的主张,建议内蒙古草原文学理论基地可“根据现有人员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先做中国古代草原文学史的研究。”而要做好这些研究,就要“充分发掘和占有材料”,同时“研究的态度要客观。既客观公正,又使各方面的人都认可,都接受……其中涉及一些敏感问题,要审慎处理。”
魏崇武教授认为如今学界有海洋文学、草原文学,可能某一天会倒逼出一个“农耕文学”也未可知,所以草原文学研究大有可为,我们要立足草原文化,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草原文学的学科体系。内蒙古民族大学郝青云教授则提出将草原文学建成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世界级学科,打破边界藩篱,强化学科交叉互通,为构建中国文学的学术体系做出自己的努力。她还结合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学科建设的实际,提出具体的学科建设的构想,比如围绕草原文学凝练学术方向,整合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学术力量,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强调学术方法的创新,探讨学术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等。
以上就是2016草原文学高端论坛最重要的收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文学在内的文艺的作用是重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有所作为。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草原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我们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努力研究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成果,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学术权力不能有名无实 | 2014-03-03 |
退出与退休,院士制度如何改? | 2014-03-03 |
以创新思维推进“深圳学派”建设 | 2014-03-03 |
党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责任与担当 | 2014-03-03 |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 | 2014-03-03 |
勇于担当 真抓实干 | 2014-03-03 |
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加速器 | 2014-03-0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 2014-03-03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要有新思路 | 2014-03-03 |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 2014-0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