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要面包还是要自由,这是个问题
//www.workercn.cn2016-09-02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要面包还是要自由,这是个问题

  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留学大军。虽然留学期间,我的学费、生活费基本靠学校给的奖学金支付,但还是为自己经济不独立而感到愧疚。与此同时,我的大学同学大多踏入社会,有的选择做一个二线城市“小白领”,有的在“北漂”,还有人白手起家追逐创业梦。但无一例外,他们几乎没人能实现经济独立,大多数人工作之初还要依靠家人“接济”,尤其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他们最初的月收入可能只够勉强支付房租。

  我的同学们的人生轨迹应该不是个例。社会阶层分化的表征之一,就是年轻人生活轨迹的分化。我的大学同学多数来自小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来自大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非常少,他们毕业后选择的生活方式也不能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二十多岁不是用来脱单的,而是用来脱贫的”,这句风靡网络的话,大概他们对此最有认同感。

  但是,我的留学生同学的状况则与此完全不同。他们大多数来自城市中产家庭,也不乏各种“二代”,他们对待金钱、生活和未来的态度,显然不那么拘谨,甚至相当“任性”。他们毕业后有的去环游世界,有的参加间隔年的义工活动,其消耗的经费只靠自己是拿不出来的,必然还要靠家人支持。比较之下,同样是经济不独立,我的大学同学和留学生同学的原因却截然不同。

  一个是“不能独立”,一个是“不想独立”,看似一样的两个选择背后却是“冰火两重天”。因此,面对社会舆论对当今年轻人不独立的指责,我们不可一概而论。有人认为,今天的社会是“拼爹”的社会,这句话虽略偏激,但并非没有道理。

  从小学到中学的择校,往往拼的是家长的实力而不是个人能力;进了大学,习惯于“被包办”一切的学生,很难马上独立,大学于是变成了中学的延续。而毕业后求职,很多中小城市的体制内单位,都是本地“二代们”和子弟们的最优选择,外人很难进入这个“垄断”的圈子,即使侥幸进去了,也容易被“关系户”排挤、打击,以至于不得不逃离。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简单地责怪大学生或者年轻人不独立,又有多少人会想到他们内心的无奈和辛酸呢?

  而逃离小城市的年轻人,就一定会获得自由和幸福吗?在“北上广深”,梦碎大城市的年轻人比比皆是,“融不进的大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成了他们最真实而尴尬的写照。大城市繁重的工作压力、购房压力和婚恋压力却成了新的“不能承受之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年轻人经济独立完全是天方夜谭。

  “要面包还是要自由,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对大多数在城市漂泊的年轻人而言,根本无从选择,因为经济不独立,精神独立也只是个虚妄的幻想。我有朋友为了践行“逃离北上广”的理念,选择偏僻小镇“隐居”,但桃花源式的生活只能暂时满足文艺青年的幻想,不用多久,残酷的现实就会再次袭来,而且比“逃离”前更加来势汹汹、难以抵抗。

  年轻人不独立,真的不能全怪他们。大家几乎都是“零起点”的父辈们,赶上了中国经济大爆发的“红利期”,也赶上了只靠读书好就能改变命运的“黄金年代”,现在的年轻人面临更大的压力。经过三十多年的财富积累,中国社会的面貌和阶层差异已不复当年,年轻人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家庭之间的竞争,这个简单而现实的道理,想必大家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因此,讨论年轻为什么不独立这个话题时,我们要看到社会有没有为年轻人提供足够的条件,比如更公平的竞争,更平等的起点。对于“年轻人不独立”的质疑,社会舆论应该多一分宽容,看清“不独立”背后的真相,不要总拿着老一辈的“成功经验”数落晚辈,要“同情理解”。当然,现实的种种制约并不等于说年轻人靠自己无法独立,更不是说我就可以不努力、不拼搏。因为从来都不乏自我奋斗的成功者,自暴自弃只会一事无成。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曾面对挫折压力,不曾奋斗抗争过,谈何青春年少?(黄帅)

1 2 3 4 5 6 共6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