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在新时代新要求中拓展高校主题文化活动
李艳
//www.workercn.cn2017-12-28来源:红旗文稿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明确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形成高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需要在新时代新要求中拓展主题文化活动。通过设计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使广大师生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强烈的责任担当、博大的人类情怀和坚定的理论自信,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文化是理解、认识、把握新时代精神实质的最好酵母,对高校师生进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传教育,需借助文化方式进行。文化对于人而言,既是“人化”,是人改造自然创造文明成果,印证人的生命本质力量;又是“化人”,是人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身,焕发生命意识,实现塑造自我的目的。从本体论上看,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实践论上看,文化是人改造对象,实现目的的过程;从认识论上看,文化是人与世界联系起来所依赖的“共同经验”与“共同标识”,人对世界的把握是通过一系列人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进行的;从价值论上看,文化是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化,是在有意义的层面上实现人的存在。

  文化兼容着宏观性与微观性、社会性与个体性、选择性与多样性、传承性与创新性、传统性与现代性、凝聚性与拓展性、反思性与批判性、高雅性与世俗性、典雅性与时尚性、唯理性与实践性、深厚性与广阔性等。设计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紧紧瞄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准确把握理论创新的思想内容和重大议题,拓展高校中国优秀文化教育。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展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系列活动既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塑造和引导人的精神世界,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生存历史的延展过程。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内容进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主题教育,把价值观念、道德理念、思想意识、精神追求如同农民撒种子一样进行播撒,种子要撒在肥沃的土壤或营养液中,再实施一定管理才会滋养发芽生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文化的滋养和培育,尤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的根,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而在外来文化土壤中种植,尤其在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范围内展开,无疑会水土不服,因缺乏根基而在培育中自我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只有根植于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茁壮成长。

  当前,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判断,紧紧依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大学生主题教育,要加强三个主题的内容和形式。

  一、从思想文化传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华思想文化传统是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是根植在中华民族骨髓中延展到现代发展的精神,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衍变,几经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东汉佛教传入、明朝基督教传播、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传输,都使中华思想文化经历了严厉的考验、冲击和洗礼,如同经历炮火一样锤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不断在融合与跃进中迸发出更加夺人的光彩。尤其,近现代以无数先烈的热血换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在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使中华思想文化传统在世界意义上得到新的跃进,超越并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的大地上创造出新的文化奇迹,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中华思想文化呈现出巨大的时代张力,深厚的多元整合和宽广的包容接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代结果。这种深厚性、整合性、超越性和创造性,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主题教育,才能被大学生感知、认识和接受。

  围绕思想文化传统,开展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主题教育,把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交集和整合统一到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理想追求的认知上,形成以《论语》《孟子》《乐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文化典籍为基础,以“至诚天道”“保合太和”,“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为承载,借助经典文化,通过民风、民俗、民间谚语、传统节日、书院及遗址等途径,拓展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如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等千古流传的诗句,凝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人生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凝结中华文化精神的人物和诗句来传递价值观,以人物图展和每日微信传送等形式,发挥思想文化传统的教化力量,这是大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意识的重要内容和形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重视研究和挖掘这部分思想文化资源,开拓新的主题教育形式。

  二、从革命历史传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的文化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一器一物、一艺一技等器物以及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文献中,更以中华儿女救亡图存、为民族振兴浴血奋战的历史,凝聚出代表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文化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文化中最为宝贵的、具有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意义上的精神财富。尤其近现代史上抗击侵略和奴役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更以一种饱含中国人追求理想、改变命运、争取幸福的价值选择的历史,成为承载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的组成部分,更是具有实践性、理想性、示范性和价值性的现代文化,其中闪烁的价值理想、思想观念永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资源。因此,革命历史传统既是中华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结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巨大精神财富,实施主题教育应该深入挖掘的革命历史的思想教育资源,使其在价值启迪上发挥重要作用。

  革命历史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由无数革命英烈、革命前辈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英勇战斗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铸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等。这些革命传统既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鼓舞大众尤其是青年奋发图强、积极奋斗的精神动力。特别是革命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董存瑞、焦裕禄等鲜活典型,为理想奋斗的价值追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围绕革命历史所拍摄的电影更具有教育作用,如《闪闪红星》《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四渡赤水》《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烈火金刚》《百色起义》《红色娘子军》等。

  充分发挥革命历史传统的教育作用,要注意把革命理想与价值追求、革命事迹与价值情趣、革命人物与价值示范、革命热情与价值感染、革命思想与价值观念结合起来,传递到大学生情感中、心坎里。在设计多种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形式时,要注意把握一点,就是要实事求是,无论是访问革命老人、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还是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等都要注意讲求实效。尤其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已有的各种革命纪念馆,开展主题教育,有条件的也可以到外地著名革命纪念馆参观,以充分发挥革命历史传统教化育人的功能,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并化成为理想奋斗的志向,最终落实到行动中。

  三、从改革创新传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保有丰富的中华民族奋发改革、不断进取的文明智慧,凝聚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是大学生文化素养形成的重要历史积淀。大学生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和选择。

  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道路,宣解中国价值,必须依据改革创新的文化历史才有根由。在主题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创新的深厚历史资源,才能讲好今天的中国事情。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还要深入挖掘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经济价值所不能彰显和呈现的,是内涵于创新成果之中的隐形价值,并成为我们文化中最具有张力、最有感染力、最具有精神、最能打动人、最具有智慧、最具有勤劳等特质的元素,投射广、影响深、传动快,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和精神资源。

  深刻认识创新成果的文化价值,并把它运用到大学生实际教育活动中,非常有利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是任何创新成果都凝结着探索者对未来的希冀和梦想,是面向未来的实践探索。在这些成果的探索和设计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和激情,这种富于想象力、梦想性的成果,具有激励人们面向未来、勇于追求的内在文化精神价值,它是我们以“中国梦”“富强”“文明”等为主题,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文化事例。

  二是任何创新成果都饱含着探索者对科学的不懈思索和研究,是面向科学的实践探索。在这些成果的培育和完成中折射出科学的执着和牺牲精神,勇于实验、勇于失败、勇于付出、勇于牺牲,是自古凝聚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元素,它是我们以“勤劳”“顽强”“奋斗”等为主题,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文化示范。

  三是任何创新成果都浸透着探索者对生活的热爱及智慧,是面向社会的实践探索。这些成果来源于生活的经历、故事、深情、寄托和需要,具有生动性、大众性、具体性、亲切性,它是我们以“爱国”“敬业”“创造”“助人”“发展”等为主题,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文化基因。同时,创新成果还具有增强民族自信、鼓舞奋斗精神、激发聪明才智、培养理想信念等综合性、示范性、传播性、鲜活性、真实性、感染性的教育功能,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可以以中华历史典籍中创新改革事例为基础,重点突出新时期的“创新”典范。打造出特色主题教育,如系列创新团队报告会、科技(包括工业、农业、军事、商业、金融、信息、文艺等)创新成果图展、创新体验典型故事,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打出创新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教育组合拳,更好地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15AKS015]的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