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校实践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一样,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同时实践教育还是验证教育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一把标尺。所谓实践育人,是指以学生在课堂中学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以开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成才成长密切相关的科学实验、社会服务等各种实践活动为途径,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和新型育人方式。实践教育具有动态和开放性特点,始终紧跟时代潮流,扎根中国大地,使教育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活力。加强高校实践育人,首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青年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锻造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次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青年学生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掌握真才实学,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三是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已发生改变,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育人,成为高校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实践育人在高校得到进一步重视,教学比重有所增加,取得很大成绩且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实践育人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存在形式化、功利化明显倾向,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实践”与“育人”融合不够等问题。为此,必须加快补齐实践教育的短板,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载体。
建立常态化机制。建立引导机制,把实践育人纳入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推动实践育人全面开展。完善评价机制,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对实践育人专职教师在工作量考核、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优先倾斜,对优秀实践教育团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健全保障机制,把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专项经费保障范畴,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打造综合性平台。凝聚社会合力,发挥高校的科教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建立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通过和地方签署共建协议,精心建设一批机制完善、效果突出的实践教育基地,使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成为学生技能训练、就业创业和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更好地践行“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
探索多元化模式。坚持价值引领,把立德树人贯穿到课堂育人、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等各方面各环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强化问题导向,针对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但辨析力弱、可塑性强但可控性差等特点,精心制定实践育人年度计划和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解国情社情,涵养家国情怀。创新组织形式,加强实践项目管理,构建从立项、认证,到考核、激励,再到与分享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探索主题型、教学型、环境型、智库型等实践育人模式。
建设专业性队伍。强化师资力量,把实践育人师资队伍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规划,选拔培养专职教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校外挂职锻炼。探索特聘制度,采取校内遴选或从校地合作单位、校企实践基地聘用等方式,建立一支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的深度融合,通过成立联合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学研讨等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内容和目标上的高度统一、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贯通。
实现三个“创”目标。培育创新思维,青年学生通过实践教育能充分体验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以及不同角色的身份变换,不断拓宽视野,能大大激发其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通过实习实训、创业指导、创新大赛、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创业基金等实践环节和激励引导,青年学生更容易将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实践,有效促进初次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激发创造活力,依托实践育人平台,瞄准国家产业发展需求,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以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换。(作者单位:黄山学院)